專題文章

青少年的生殖與性健康

參考編號: YHCC060404

  • 日期2006年4月6日
  • 類別 專題文章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青少年保健中心 輔導主任 張惠儀
  • 主題 性教育

青少年的生殖與性健康,不止與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有密切關係,更對整體社會的發展有直接影響。要有效而具針對性的為青少年提供生殖與性健康的服務及資訊,必須從他們的觀點與角度出發,了解他們的需要。我希望透過家計會青少年保健中心服務青少年的前線經驗,嘗試為大家剖析青少年在生殖與性健康的一些需要:

(1) 獲得正確的性知識

現今社會資訊發達,性資訊充斥,談到「性」青少年似乎都有一肚子的資料。可惜性資訊的「質」卻未與「量」成正比;青少年的性知識,往往誇張而帶娛樂性,對性健康亦有不少誤解;友儕間流傳的種種訛傳,例如以不可靠的「前七後七」來避孕、借通經針或劇烈運動來終止懷孕等,均可能傷害青少年的身心。

相對侃侃而談錯誤性知識的一群,另有一批青少年則視談性為禁忌。他們受到片面而傳統觀念影響,以為「乖」孩子(尤其是女孩)不應談性。不少青少年縱對自己的發育及生理健康一知半解,卻從不主動探究,遇問題時不願亦不懂求助。在建立自我形象及性別角色以至性取向方面,也因無知無助而吃苦。這不但會損害個人成長,更可能因性知識不足和不健康的性觀念而受傷害。

預防勝於治療,針對青少年對性的無知,是為青少年提供性教育,充實正確的性知識,減少他們陷入性的恐慌或陷阱,面對危機時懂得尋求協助。


(2)了解生殖健康的重要

一般而言青少年並不重視生殖與性健康。一方面青少年大多缺乏保護自己的意識,對性伴侶盲目的信任,沒想到要在性關係中保障自己。青少年亦缺乏危機感,相信運氣,覺得染上性病、愛滋病,甚至意外懷孕,完全是別人壞運氣使然,決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更有一些自恃年輕,輕視身體情況,漠視長遠的影響,不去作預防設施。
 
更令人心的是,即使出了意外,青少年常採取逃避態度,不儘快尋求協助或治療,反而自欺欺人地以為漠視問題事件就會自然解決。這往往加劇問題的嚴重性,同時亦令青少年所受的創傷更深,身心更難恢復。因此,提高青少年對生殖與性健康的正視及重視,是我們極為重要的工作目標。

 

(3)提昇對性方面權利的認知能力

青少年縱使了解到生殖健康的重要,也需清楚明白自己在性方面的權利,才能在實際的情況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在我們接觸的青少年當中,不論男女,大都不大清楚自己在性方面的權利,又對性和戀愛關係混淆不清,例如以為戀愛便一定有性,沒考慮過自己能否接受、是否願意。有些人覺得,在戀愛關係中,若是愛對方便不能拒絕性要求,即使自己不喜歡亦然。甚至有青少年把這種不公平的關係正常化為「愛的犧牲」。青少年只有在知道自己性的權利的情況下,才能得到平等的關係。

有時候,青少年在身體、性和愛的關係定位非常混淆;有些人最初以玩火心態,訂下極低的底線,譬如不少個案中,青少年可以接受與伴侶肛交及口交,但不接受有性交。可惜在肛交或口交的過程中,往往很難避免性交。事情發生後,當事人縱是難過,卻又自覺既已答允了肛交及口交,故不能說自己被性侵犯。因此,青少年服務者需教導青少年了解個人的性權利,並釐清他們對性的含糊及錯誤定位。青少年也需了解到,關係是建立在平等上,他們有權力、有能力、也有需要保護自己。


(4)建立負責任性行為的觀念

在發生性行為時,青少年可能著眼於『我鍾唔鍾意?夠唔夠In?夠唔夠Feel?』。亦可能是愛逞強,在友儕間要得到認同,人有我有。但不多青少年思考過自己能否負擔得到性行為的後果。即使有的青少年說自己清楚甚麼是安全性行為,懂得用避孕方法,然而當中的責任及長遠後果,他們又有否想清楚呢?

青少年保健中心的同事,常常感慨於服務對象在事情發生後的陰影及創傷,很想讓其他年青人聽聽同輩的追悔話,了解事情對生命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們不是要求青少年言聽計從,只是想他們了解性行為對自己、對伴侶及對社會可能的衝擊,建立起責任感,並作出應有的承擔。

(5)增強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

社會傳媒、父母長輩、友儕同輩,往往都在傳遞不同的信息。在多元的標準及文化中,接收著矛盾的信息,究竟青少年是否懂得分辨?是否有自己的立場?我們若希望青少年能建立起正面的價值觀,並非只一味說這個是對那個是錯。我們要幫助他們學習辨明是非對錯,而非單是越俎代庖地替他們辨明是非對錯。愛護青少年並非指我們要永遠伴在青少年身邊,青少年自己具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才是終身受用。

(6)對青少年生殖與性健康的認同及肯定

無論是服務者還是服務本身,均要做到「親青」(youth friendly),以方便及體諒青少年人出發,服務才會有效。

然而最重要的,是社會對青少年生殖與性健康的認同及肯定。推廣青少年生殖與性健康的責任,並非只在青少年服務者的肩上,整體的社會氣候文化,比個別服務及政策重要得多。青少年在找人傾訴、尋求性知識、做身體檢查、詢問健康狀況時,總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壓力,這是害怕別人眼光之固,害怕他人認定自己是壞份子。如果大眾仍有此想法:「問性知識?你想做什麼?」或「上家計會?一定是大著肚子!」,傳媒報導仍著眼於十六歲以下人士的墮胎數字等,我們又怎可給予青少年一個自然舒暢的空間,接受生殖與性健康的教育及服務?唯有整個社會能對生殖與性健康有正面態度,青少年才有機會以平常心談性,建立良好態度,不明則問,有疑難則尋求協助,以保生殖與性健康。

總而言之,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希望大家能推行更多預防性及教育性的工作,從根本打好基礎,同時,亦希望各機構能組成緊密的合作網絡,好讓青少年在緊急時,能得到質素更佳的服務。

 

本文原載於:滋心話集 (NETWORKING VOICE) –「專題文章」 第9卷第 期 (200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