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的疾病。病毒能令大量肝細胞死亡,損害肝臟功能。部分受感染人士會終身成為帶菌者,日後更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根據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香港約有5.6%人口是乙型肝炎帶菌者。
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病毒存在於血液和體液內,而體液包括唾液、精液、陰道分泌,和其他身體分泌物等。因此只要與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有接觸,便有機會受病毒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如下:
- 性接觸 – 與受感染者有性接觸。
- 母親傳染胎兒 – 受感染的母親把病毒傳染給嬰兒。
- 血液接觸 – 在輸血的過程中,輸入已被病毒感染的血液;與受感染者共用針筒或其他容易損傷皮膚的用品,如牙刷、剃刀等。
急性乙型肝炎
潛伏期為1至6個月,平均75天。受感染者的病徵包括:食慾不振、發冷發熱、噁心、嘔吐、極度疲勞、關節疼痛、黃疸、尿液呈茶色、肝臟發大等。但亦有部分患者病徵輕微,甚至毫無病徵,特別是嬰兒和幼兒。在極少數情況下,由急性乙型肝炎引起的併發症可以導致死亡。
大部分急性患者可以完全康復,並在體內產生抗體,得到免疫能力。但有部分人未能清除病毒並發展成為慢性乙型肝炎(CHB)。感染乙型肝炎的年齡越小,發展成為慢性感染的風險就越高。高達90%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新生兒會發展成為慢性乙型肝炎,而成年感染者的風險約為5%。
乙型肝炎帶菌者
據統計,大約有15-40%乙型肝炎帶菌者會轉化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這些情況一般會在五十至六十歲時出現。因此,帶菌者應定期進行檢驗,監察肝臟的功能及肝臟的健康狀況,以便及早診治。
帶菌者雖然身體表面上已經康復,但病毒仍然潛留體內,並透過血液和體液,將病毒傳播給他人。部分患者由於病徵輕微,自己成為帶菌者也不自知,因此也會在不自覺下,把病毒傳播給伴侶及下一代。
對下一代的影響
母親若是乙型肝炎帶菌者,是很可能會把病毒傳給嬰兒。而受乙型肝炎感染的嬰兒,有高達90%機會成為帶菌者。因此計劃生育的夫婦,應盡力保障自己及下一代,免受此病毒威脅。
預防方法
預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接受防疫注射。若經血液化驗,結果顯示體內沒有「乙型肝炎抗原」及「乙型肝炎抗體」者,均可考慮接受疫苗注射。
所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病毒。若結果顯示有陽性反應,即表示曾受感染,並有病毒潛留體內,而終身成為帶菌者,便不需要接受防疫注射。
至於「乙型肝炎表面抗體」化驗,即測試體內是否帶有乙型肝炎抗體。如從來未接受疫苗注射而體內有抗體者,即表示雖曾受感染,卻能完全康復,並且在體內產生抗體,終身有免疫能力。
疫苗注射
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程序:
- 第一劑
- 第二劑:一個月後
- 第三劑:注射第一劑的五個月後
於六個月內完成三次注射,產生抗體的效果最佳。
所有初生嬰兒應於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第一劑乙型肝炎疫苗,其後分別於1個月及6個月大時,接種第二及第三劑疫苗。完成三劑疫苗接種後,90-95%的嬰兒可以產生具保護性的抗體,能保護身體免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減低乙型肝炎母嬰傳播
若孕婦的乙型肝炎病毒載量屬高水平,可以服用抗病毒藥物,以減低母嬰傳播的風險。
受感染的孕婦所生的嬰兒:
- 須於出生後24小時內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以獲得即時的額外保護。
- 照常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 於9-12個月大時進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血液測試,以評估嬰兒是否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