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公廁性別教育

參考編號: SP20200604

  • 日期2020年6月4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家長 教育工作者
  • 作者教育組 陳耀杰
  • 主題 性教育, 性別角色

受2019冠狀病毒蔓延影響,我們夫婦一度在家工作,兩名年幼子女仍然停課,幾個月來一家都儘量減少外出,改為網上會議及網購。隨著本地疫情較為穩定,我們兩口子商議後決定周末早上帶子女到商場活動一下,順道用膳和逛逛百貨公司大減價。雖然疫情悄悄緩和,我們外出時亦做足預防措施,一家大小都戴上口罩,並且帶備酒精搓手液、酒精濕紙巾等消毒用品。

 

想像永遠比現實美好。滿以為可以輕鬆愉快地逛逛,但原來很多家庭都像我們一樣,困在家中久了便「不安於室」,把商場擠得水洩不通。面對百貨公司購物的人山人海,我們決定放棄血拼的念頭,早點吃飯以避開午市的人潮。可是,一對兒女都嚷著要上廁所,我們唯有先找洗手間。幸運地,女洗手間就在不遠處,媽媽帶著女兒前往,相約爸爸稍後在餐廳會合,先到先入座。

 

二十分鐘後,一家四口竟然在餐廳門口剛好踫面。趕快坐下點餐,小一的大石語帶挑戰地說:「為甚麼女性上洗手間要那麼久?明明就在附近。」小三的蚊蚊也都不甘示弱:「難道你不懂得體諒女生的需要嗎?男性上洗手間不是很快的嗎?你們還不是和我們用了一樣時間啊。」大石立刻反駁:「男女上洗手間都是大小二事,有何分別?真不明白為甚麼要給女性特權,女洗手間要比男的多!」爸爸見子女爭辯不休,於是提出建議:「討論是好事,我們要尊重大家發言的權利。事情由大石提出,大石先說,之後再到蚊蚊說吧。」

 

大石:「本來我和爸爸都是男性,一進洗手間便往尿廁站過去,排尿後洗手,不消一會兒便完成了。為甚麼我們都要那麼久?就是找不到洗手間呀!剛才媽媽和家姐進去後,爸爸和我在同層嘗試找男洗手間卻遍尋不獲,途中卻看見另外兩個女洗手間。你說女性是不是有特權?這樣的安排公不公平?氣不氣?結果,我們要到上一層老遠的地方才有,完事後再下來餐廳便二十分鐘了。」

 

蚊蚊:「大石,你明不明白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結構不同。無論男女排尿都是經過尿道排出的。男性的尿道是在陰莖中央,是位於體外的,於是便可以很方便地站著小便。至於女性的尿道是藏在體內的,站著小便會弄濕下半身的衣服、雙腳、和鞋襪。女性需要先排隊進入廁格,拉低下半身的衣物坐下才可小便,完事後要用紙巾拭淨再穿回衣物,之後也要排隊洗手。女性上洗手間真的需要較多時間,人多時輪候時間很長,所以女洗手間較多也是合理的,我還嫌不夠呢!」

 

經過子女雙方陳述後,一直拿著手機上網尋找資料的媽媽終於介入,以專家的口吻作出總結:「你們兩個都說得好!大石觀察到男女洗手間不同比例的現況,而蚊蚊以自身經驗道出女性的實際需要。根據世界廁所組織的研究指出,男性如廁平均需時39秒,而女性則需89秒。自2006年起,香港逐步將公共場所男女衛生設施比例增至1:1.6,即公共場所內每建一個男廁,需建1.6個女廁。這不是提高女性的特權,而是回應女性的實際需要,縮短女洗手間的輪候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