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感受聽不見的聲音

參考編號: SP20190920

  • 日期2019年9月20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家長 教育工作者
  • 作者教育組 鄧文婷
  • 主題 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

「媽媽,快過來看!」最近沉迷網絡世界的Jason,每見到有趣的貼文,都會與媽媽分享。平日Jason喜歡看與動物有關的貼文,不過今次分享的,是關於他的女同學思思。Jason與思思本身不認識,但因為思思身形較胖,之前一直也聽Jason提起她在學校被人取笑的事。之前媽媽沒把此事放在心上,但今次她不可以坐視不理了——Jason分享的貼文,貼文者正是他自己,圖片是一幅思思在校內跌倒的走光照,文字標題為:「你的樣子如何,你的命運也必如何」。Jason興奮地說:「看!這貼文已經有超過100個likes,以前從未發生呢!」

「如果思思看到這個貼文,你覺得她會怎樣想呢?」媽媽皺眉。

「她平日在校內應該都習慣被取笑了吧﹗」

「如果你是思思呢?你會習慣被取笑嗎?」Jason沉默了。

「我明白對你而言,貼文的like相當重要,但這照片見到思思走光,記得媽媽說過自己分享貼文時,其中一些要注意的是什麼嗎?」

「私隱。」

「還有呢?」

「人家的感受。」

「謝謝你記得。希望下次你的貼文並不是以取笑別人來呃Like,好嗎?」

Jason沒有吭聲,按下了刪除貼文的按鈕。

網絡世界看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讓我們隨時可以聯絡,但無法面對面溝通的情況下,我們之間的心靈距離反而愈來愈遠。同理心可以幫助我們站在他人的角度去了解對方的想法,對生於數碼時代的孩子而言尤其重要。要幫助子女建立同理心,你可以:

 

  1. 多找相同:每個人與自己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共通點,透過找到與自己相似的經歷和特質,可協助子女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在上述的例子中,媽媽可以著Jason想想,自己有沒有曾經跌倒的時候?如果自己跌倒的洋相被拍下,再被放上網取笑,他會覺得怎樣?
  2. 別合理化:我們有時會不自覺地合理化了一些不當舉動,Jason覺得思思會習慣他人的恥笑便是其中一例,而媽媽在回應時的反問,正好提醒了Jason那其實是不合理的假設。家長要仔細留意子女會否合理化了自己的不當言行,提醒子女胡亂合理化的危險。
  3. 以身作則:模仿乃主要學習渠道之一,要子女成為一個富同理心的人,以身作則至為重要。情境中的媽媽便以個人的發貼準則去提醒Jason,除此以外,家長亦要注意自己在社交媒體的一舉一動,避免有時自己犯錯而不自知,但子女看在眼內,會誤以為家長的所有行為都是可接受的。另一方面,子女在社交媒體中追蹤(follow)的人也是模仿對象之一,宜多留意當中有沒有一些不當貼文。而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不妨多對陌生人展示同理心,簡單如禮貌對待不認識的收銀員,侍應等,讓子女明白不論面對任何關係,都要有一顆體諒別人的心。
  4. 投入社區:同溫層的人想法與需要近似,如果只在同溫層活動,難以了解背景截然不同的人。離開虛擬世界,投入社區活動,帶領子女認識各階層的人,有助擴闊他們的視野,較易代入不同人士的角色,建立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