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如何面對BB的魔力

參考編號: SP20180524

  • 日期2018年5月24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家長
  • 作者教育組 鄧文婷
  • 主題 性教育

13歲的Joy平日都會有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但媽媽發現她最近有開始有沉迷的傾向,每十分鐘便要更新一次﹔看到某些更新時,她明顯雀躍起來,手指立即忙碌地按著屏幕﹔沒有更新時,她會臉色一沉,然後心不在焉地繼續生活,但整個現實生活節奏好像都被打亂了﹔有次媽媽還偷聽到Joy跟友人的對話︰「我當然想見到BB, 但要先問媽媽才知道否可以... 再回覆你吧。」難道Joy正在戀愛?媽媽內心忐忑不安。

「媽媽..... 星期五晚我想去Becky家過夜。」一天,Joy竟然主動起此事。

「嗯... 我知道Becky是你的好朋友,偶爾想一起玩通宵我也明白,只要Becky家人都同意便可。不過,如果你其實不是去Becky家過夜,而是準備去其他地方的話,現在告訴我,我也不會生氣的。」 縱然此刻百感交集,媽媽還是覺得保持溝通最重要。

「真的不生氣?」

「當然。」

「唔… 其實那一晚我的確是想跟Becky一起,不過不是去她家過夜,而是一起去排隊買見面會門票。」

「哦…是去參加那個子瑜的粉絲活動?」之前她都有看過相關報導,知道有粉絲準備通宵排隊購票,但萬萬想不到女兒是其中一份子﹗

「就是子瑜BB! 她好難得才可以在香港有見面會,實在不可不去﹗」

真相大白過後,眼見女兒追捧偶像,媽媽如何是好?

首先,媽媽到目前為止對女兒追捧偶像一事只是一知半解,因此她可以先向Joy了解其喜歡偶像的原因。在成人的想像中,偶像的吸引力多是源自其外觀或名氣,但青少年對偶像的傾慕有可能來自其他原因。例如有父母離異的青少年,會因為身邊沒有父母離異的朋友,轉而喜歡有相類似背景的偶像,讓自我感覺良好一點。

家長會擔心偶像的不良行為對子女會帶來負面影響。若然子女本身有著正面的自我形象,他們便較容易保持個人的想法,不輕易受偶像甚至朋輩的影響。家長可幫助子女發掘個人才華,觀察他們的長處及特質,多讚賞和鼓勵他們,有助子女提升自信,並建立正面的自我形象。

此外,網絡的發達讓子女時刻都能接收到偶像名人的最新資訊,例如Joy便花了不少時間留意偶像社交媒體的更新,但因此亦忽略了現實世界中一樣值得尊敬的偶像,如他們的老師、家人甚至同學等。建議家長一方面可嘗試訂立規條,減少子女的網絡使用時間,例如完成家課後才可使用智能電話。另一方面,可跟子女討論其喜歡的朋友或長輩,了解這些人對他們而言有甚麼過人之處,讓子女明白身邊的人也可以成為自己的偶像,值得他們仿效。

最後,到底家長應否支持子女追捧偶像呢?適度的支持是可以的,例如讓子女以自己部分的零用錢購買偶像紀念品及演唱會門票等。不過,當發現他們有沉迷偶像的傾向時,例如開始失去個人的身份,事事以模仿偶像為依歸、花費了大部分時間或金錢於偶像身上、沒有心思發展其他方面的興趣等,便必須提醒子女作出調節。建議先了解他們會否藉著追捧偶像去逃避生活中的壓力,如有需要,宜先從處理壓力著手。至於減少沉迷偶像行為方面,家長可引導子女重新學習時間和金錢管理,一同分析生活中不同事情的輕重及處理的先後次序,並跟子女一同訂立行動目標,為他們的生活確立實際的改變方向,使整個改變過程更為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