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梁林天慧談怎樣指引年青人思考價值觀念」

參考編號: OT041105

  • 日期2004年11月5日
  • 類別 性在友分享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梁林天慧
  • 主題 性教育

現今社會性資訊充斥,社會傳媒、父母長輩、友儕同輩,往往都在傳遞不同的性信息。在多元的標準及文化中,接收著矛盾的信息,究竟青少年是否懂得分辨?是否有自己的立場?

04年8月26日,我們請來家計會教育傳訊小組的委員梁林天慧女士,分享她對推行青少年性教育一些觀點,特別是有關怎樣指引年青人思考和做決定。梁太是位資深社工,現為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兼任講師,亦是香港基督教靈實協會家庭及社區服務顧問。以下是梁太當天的分享重點:
 
推行價值觀念教育的重要元素
在七、八十年代,社會盛行以「價值闡明法」Value clarification去推行性教育。所謂「價值闡明法」,意思是在培育青少年時,須強調有多種角度去看事物,而青少年應被鼓勵經思考後自由地作出選擇,而不是價值觀念的直接灌輸。

近年,不少歐美和亞洲國家則十分注重培養下一代的價值觀念,意思是,鼓勵青少年多學習界定甚麼是對他們重要的、和要優先考慮的,從而為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定下目標和方向。價值觀念教育,就是要定出「核心價值」(Core value),開中明義的培育青少年認同和學習。核心價值的取向或會因不同的國家地區需要而不同,一般括:尊重、勤奮、共融、誠信、平等參與、利他、關顧別人、服務社群、貢國家等。

要成功推行價值觀念,要考慮以下的元素及前設環境(註1):

(1) 以貼近青年人生活的題材引發興趣,再以生動手法,鼓勵青少年進行情理兼備的討論,思考不同的角度後,為自己作出選擇且予以實行,例如以「生活事件簿」(註2)形式,就一些富爭論的議題邀請年青人齊作討論,或以一些未有結局的故事去引發討論。

(2) 老師、家長為學生提供榜樣是十分重要:在極度商業化、事事講求即時成效的社會,實難以令年青人以堅定立場去實踐自己的信念。青少年未必是沒有能力去辨別甚麼是適當和正確的選擇,只是,要實踐自己的選擇則往往有困難,所謂『知而難行』。他們最需要是師長的分享和榜樣去培養道德氣,以誠信站穩立場,向種種試探說「不」!

(3) 社會的整体氣氛和有關的法例往往影少年對某項價值觀念的看法。假如社會在訂立法例方面採取了雙重標準,即成年人可以做但青少年免問,這樣會令年青人反感甚至抗拒,慣性的暗地裏挑戰權威。

推行價值觀念教育的技巧
要推行價值觀念教育,我們要注意以下重點:
(1) 生活化課題:教育工作者宜選取貼近青少年生活的題材去提供訓練。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不妨邀請年青人的協助,藉此加深他們對課題的興趣和了解。

(2) 處理矛盾:討論一些矛盾和爭議,使青少年更體驗到在生活中作決定是複雜和富挑戰的。小組討論和角式探演,可令學生領在多元社會中,我們要操練從多角度思考和尊重其他人的觀點。

(3) 說實話、吐言、決定後站穩立場:教育工作者宜避免過早表達態度,或急於使用權威指出「正確」答案,以鼓勵年青人吐露言、探討真實的掙扎,而不著意向教育工作者提供model answer。方法是鼓勵他們分小組探討後作報,甚至是進行角色扮演,嘗試了解各觀點的可行性,同時也可試試在其他人的挑戰和反對下站穩立場,學到的便更多。

(4) 主動提供鼓勵、指引:不少青少年未有足夠自信和自愛,卻很注重即時感受(feel, immediate gratification)和同儕的看法。師長可更主動的鼓勵青少年在做出決定時,多考慮自己和親人的最大利益,更顧及短線(即時)和長遠後果,可多與他們分享「珍惜生命、推己及人、尊重他人、誠信」等原則,並引導他們多應用在生活中。

(5) 以校園的整体氣氛和師長的榜樣,抗衡社會風氣的力量:近年不少中小學在致力推廣「欣賞的文化」,使學校充滿了主動表達、互相肯定的氣氛。要推行價值觀念的教育,我們要鼓勵青少年自己作選擇,因為透過獨立的思考和成熟的討論,他們才能學會站穩自己的立場。而教育三作者的榜和分享、校園的開放、互助和融正為學生去徹所學的提供勇氣和力量!

以「停停想想」決策模式培養青少年學習做決定
最後,梁太亦分享了性教育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要培育年青人學習做決定。一位研究公民教育的學J.S. Leming(註3),曾經就Institute of Global of Ethics (一個提倡倫理道德的機構)所倡議的關於三個「思考步驟」進行研究。Institute of Global of Ethics (註4)提倡,作決定時,必須考慮的三個思考步驟,包括:

步驟1 考慮後果 (包括長期和短期的後果,對自己和對家人的後果)
步驟2 情理兼備: (正視自己的情緒,也兼顧法律和環境因素才作出決定。)
步驟3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易地而處去思考應作的事。)

在J.S. Leming的研究裡,這些「思考步驟」被編製成課堂教材(共完成了八課)老師們以這課程教授中學生,部份中學生更有機會於完成課程後,被安排在社區中提供服務,以學過的決策模式,就社區現實問題進行探討以求活學活用。結果發現,課程與社區實習,有助青少年提升其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Institute of Global of Ethics所倡議的「停停想想」決策模式,目的就是要培養青少年學習做決定;亦提醒我們,向青少年進行性教育,最終目的不是是把一套「完整正確」觀念灌輸或加諸青少年身上,也不是以訴諸權威地(以成年人身份)向青少年硬銷甚麼是應該或不應該。這種做法,忽略了個人的獨特性,也沒有啟發青年人充份操練和發展個人作判斷的潛質和能力。總言之,鼓勵和栽培青少年自己養成分析事物及獨立思考的習慣,才可叫他們終身受用。

 
參考文獻:
(1) Silcock, P. and Duncun, D. (2001), Value Acquisition and Values Education: Some Proposal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ISSN 0007-1005, Vol. 49, No. 3, September 2001, pp. 242-259
(2) Life event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Curriculum package, produced by Baptist Oi Kwan Social Service, sponsored b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stitute, Education and Manpower Bureau, 2003.
(3) Leming, J.S. (2001), Integrating a Structured Ethical Reflection Curriculum into High School Community Service Experiences: impact on Students' Sociomoral Development, Adolescence, Vol. 36. No 141, Spring 2001. pp 33-45.
(4) Born, P. and Mirk, P. (1997), Building Decision skills (2nd Ed), Camden, ME: Institute for Global Ethics.

註:「友好分享」文章內容純屬發言者的意見,並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