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有效性教育 青少年為本

參考編號: MP090603

  • 日期2009年6月3日
  • 類別 明報《性性相識》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李明英
  • 主題 性教育

瑞典性教育協會(RFSU)提倡,青少年性教育必須以孩子為主體,緊貼他們的真實經驗,讓每個年輕人不論其性別、性傾向、家庭及文化背景,或有否性經驗,都能感到自己被接納。假如青少年覺得性教育與自己息息相關,這樣,成年人才能有效與他們對話、溝通和教育。

循循善誘反效果?

試想像要和一群中學生討論性行為的抉擇,我們把焦點放在這個角度﹕「女孩應該有向性行為說『不』的能力和決心,失去貞操等同失去女性的價值,假如意外懷孕,更是萬劫不復,一生前途盡毀;因此,大家務必等待真愛。」

然而,循循善誘的教導,卻可能帶來不一樣的效果﹕有女學生在半推半就的情況下偷偷和男友做愛。上述的討論對她而言是一種譴責,不單無助提升其自尊感,更令她有被標籤化的感覺,結果,她決心往後要把事情「地下化」,遇到疑難也不想向成年人求助。有女學生自覺已遇上真愛,上述說話則推波助瀾,加強她要純情的為真愛獻身的決心。對男學生而言,則難以投入教育的現場,反正一切討論只針對女生,而不是協助自己反思個人處境,甚至助長他們建立「處女情意結」、在性方面有雙重道德標準……

反思性別觀念

以青少年為本的教育理念,道理看似淺顯,但要實踐起來,則需要我們對青少年的需要、社會的性別觀念及定型,以至性別權力差異等方面具敏感度和反思,否則,成年人與青少年的距離只會更遙遠。

難怪,「性教育,關我咩事?」是近年來我們常聽到的學生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