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網絡欺凌傷害深遠

參考編號: MP090513

  • 日期2009年5月13日
  • 類別 明報《性性相識》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李明英
  • 主題 傳媒性意識

欺凌,對大家來說不是陌生的概念。一般出現的欺凌行為,包括肢體上或語言上的攻擊,最常見的是看不見的拳頭——語言暴力,例如譏諷辱罵,其傷害往往較肢體暴力來得更深刻深遠。

隨著互聯網和通訊科技普及,欺凌行為也透過各種網絡媒介肆意橫行,形成網絡欺凌(cyber bullying)的現象。由於網絡信息製作容易,傳播快速,流傳廣大,固然可迅速輕易地傷害他人,讓受害者防不勝防,無力應付;另一方面,欺壓行為可透過匿名隱密的方式進行,避開正面交鋒的壓力,也因為沒有意識即時帶來的傷害,往往令欺凌者更大著膽子幹。

網絡欺凌手段層出不窮,例如發表攻擊言論,或帶歧視意味的謾罵羞辱,發起極盡刻薄的投票選舉,公開流傳他人的私隱或私密照,利用含有性暗示的圖像進行性騷擾,發出威脅恐嚇的電郵或短訊,甚至製作挖苦影片和失實的剪接照片肆意發放等。

網上言行要負責

早前因為電視台的報道,引發大量網民對某「月入三萬港女」的揶揄,有婦女團體指控網民欺凌,也有人反駁,認為網民有權利發表「異見」,不需動輒定義為欺凌。誠然,有時候我們難以分辨網民的言論,是過火的集體批評,還是有計劃的欺凌。無論如何,生活在數碼化的年代,人人都可以像獨立媒體般發放資訊和發表言論,因此,我們都應該教導孩子,對個人的網上言行負責。同時,任何欺凌絕非男性氣概的表現,面對網上欺凌的文化,要有說「不」和拒絕參與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