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尊重年青人的戀愛經驗

參考編號: MP050211

  • 日期2005年2月11日
  • 類別 明報《性性相識》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李明英
  • 主題 約會戀愛

情人節又到了,就談談戀愛教育吧。

性教育的主體應是年青人,要以他們的角度出發,重視他們的經驗,讓每個年青人都能在教育過程中找到自己。可是,我們常常不能辦到。在《性別教育大補帖 -- 教師基礎觀念大挑戰》(上) 一書中,作者楊佳羚老師就指出,我們向年青人推行戀愛教育,正正是經常否定孩子們的個別經驗,讓學生不能在教育的過程及生活的體驗中找到自己。

每當和學生談到拍拖戀愛這個議題,我們總是不知不覺的否定孩子們的經驗。例如,我們習慣和學生討論「喜歡」和「愛」的分別,不過,這個討論又是否有意思喱?首先,人的感情往往是連續的在演進,很難在某一刻量化並區分成為「喜歡」或「愛」;更重要的是,要區分「喜歡」或「愛」,背後的主觀意願,很可能是想叫學生更確定以自己的年紀,尚只停留在「喜歡」的階段而不是愛,並藉機把「不要太早談戀愛」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你這個年紀哪會曉得甚麼是真愛」(常見於教師給小學生的回應)、「不會是愛情吧?應該是欣賞、和對方特別投契而已」、「是一時之間的迷戀,很快便不存在了」(見《性》150,151頁)‧‧‧其實,要進行戀愛教育,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與其和學生談「喜歡」和「愛」的分別,倒不如教學生把感情視為學習過程。每段感情都有可貴和特別之處,不管是荳芽夢、暗戀、苦戀或失戀,都是一次令自己成長的經歷,我們何妨從中了解當中的得與失。

在大多數刻板的「戀愛教育」背後,隱藏的可能是對這課題的不知所措。生理的、實在的事物,有根有據,依書直說。戀愛這種既千變萬化,又虛無縹緲的東西,從何入手?作為成年人,撫心自問,對戀愛又可以把握多少?難道我們沒有過意亂情迷、無從決策的一刻?然而,我們不需要當戀愛專家,正如我們做性教育不一定要是性博士一樣。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引導青少年向重要的大方向前進,這包括:先自愛才可以愛人、雙方平等的關係、平衡生活中的矛盾、學習與人相處、作對人對己負責任的抉擇。總言之,我們都應該尊重青少年的生活、戀愛和性的經驗,而這並不是在「縱容」學生去談戀愛:教年青人成長的契機正放在面前,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而不是先跳去否定,把引導和教育的機會推走。

註:《性別教育大補帖 -- 教師基礎觀念大挑戰》(上) (2002,女書文化)一書可在本會參考圖書館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