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跳出髮禁,聊一聊性別焦慮

參考編號: EJ20220803

  • 日期2022年8月3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 公眾人士
  • 作者教育組 連明誥
  • 主題 性教育, 性別角色

連日來,中五林姓同學向平機會投訴學校對男生的髮禁違反性別歧視條例一事引發大眾不少討論。就網上留言可見,網民對此事的反應兩極。細心觀察發現,當中不少留言反映了對性別焦慮、跨性別等議題的不瞭解。

 

據精神疾病分類名冊DSM-5的定義,性別焦慮指的是一個人因感到自己的生理性別與內心認同的性別不符,而有顯著痛苦,甚或影響其社交、工作和其他重要社會功能。

 

生活在性別二元為主流的社會,往往會令有性別焦慮的人士無所適從,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有人質疑該同學只需變性便可留長頭髮,然而在某些訪問中該同學曾表示自己的性別認同是偏向中性,但不確定,仍在探索階段。在此情況下,變性,一個不可逆轉的手術似乎不是一個合適的選項。而在香港,即使真的想進行變性(即性別重置手術)亦非易事。由排期、經不同專科評估、進行真實生活體驗(即嘗試以另一性別的身份過日常生活)、荷爾蒙治療,再判斷是否有需要及適合進行手術,到完成手術需時兩至四年不等,而且手術風險不低,這些都成為了不少跨性別人士未必會選擇接受與性別轉換相關醫療服務的原因之一。而且,即使已完成手術,成功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亦不代表他們就能自由地做自己。香港無論是在社會以至法律層面都對跨性別人士不太友善,不少標籤及歧視仍然存在。

 

亦有人認為,不應該為了遷就一個人而改校規。據本會剛發表的「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 結果顯示,在8,343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當中,約14%學生對自己的性別認同表示不肯定,而明確表示自己的性別認同與原生性別不同的男、女同學分別各佔2%4%。這反映本港校園內確實存在跨性別或對性別認同有疑惑的學生,實在難以一句「規矩就是規矩」而無視他們的需要。無論事情後續發展如何,是次事件讓我們正視並思考校園的守則和設施,如何能保障及支援跨性別學生,也讓社會大眾對跨性別議題能有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