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為何需要打造港產女團

參考編號: EJ20211222

  • 日期2021年12月22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 公眾人士
  • 作者教育組 陳健怡
  • 主題 傳媒性意識, 性別角色, 性文化

這段時間,又回到MeTime不得不追看選秀節目的節奏。96位女士走在一起,當中有青春少艾、單親媽媽、女醫生、重賽生、高齡老將、獸醫護士…需要經歷多輪分組比賽,爭奪女團資格。老實說,如該節目監製開初所說,一班女生,搔首弄姿,是是非非,真的不想看。但一集、兩集、三集…到現在已經接近節目尾聲,丁點「油膩」的感覺也沒有,換來是很多反思、感受,明白為何節目標榜要打造「新一代港產女團」。

 

女性形象在890年代的流行文化中,都是被塑造成「身材世一」、「庸俗」、「非理性」、「勢利」等具貶意的特質,在資本社會與父權制度下,女性甚至成為可鼓吹消費的「物品」,稍為打扮性感,便為廠商帶來可觀收益。但隨著文化工業的轉變、社交與網絡平台的興起,鏡頭下的女生開始不再以男性凝視(Male gaze)的角度呈現,女性彷彿終於有了思想、靈魂、與人連結的能力。有人說,這是流行文化與商業和女性主義結合之成果,得出來的結論也是「包裝」、連「女性自覺」也成為了產物,彷彿切割了流行文化與觀眾的關係。

 

早於1956年,心理學者HortonWohl已提出大眾媒體打造明星,人們亦會愛上偶像,是因屏幕會讓我們主觀以為自己正與明星互動,而產生「擬社會關係」(Parasocial Relationship)。這種模擬溝通曾被視為病態,因追星以至傾家蕩產、賣腎換錢的例子的確活生生的存在,但近這些年,我們看到的卻是更多透過看真人騷,而獲得真正人與人之間的(粉絲)互動、女觀眾在過程中能有更多的自我肯定,並開始懂得推開上一代社會建構的「女性氣質」之枷鎖。

 

而打造女團,無疑是希望把這種改變持續,做到深入民心,成為新一代女性的象徵。期望這一切由「擬社會關係」轉化成連繫人心的「真社會關係」,港產女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