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愛有不同語言?

參考編號: EJ20211027

  • 日期2021年10月27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 伴侶 家長
  • 作者教育組 林盈盈
  • 主題 性教育, 約會戀愛, 家庭生活教育

人有千萬種表達愛的方式:送上手作禮物、一同到外地旅行享受親密的時光、蒙着嘴也要說愛你、為對方打點一切,或是和情人深深一吻。由千禧年的流行曲《你唔愛我啦》到現時社交媒體專頁內不同「X個男/女朋友愛你的表現」的文章,年月過去,好像仍未找到如何確認愛的答案。究竟該如何判斷愛或不愛,是否有一個清單可以量化戀愛的溫度?

 

為對方付出不少時間和精力,對方卻質疑你並不愛他/她;對方送你價值不菲的禮物作為工作忙的補償,但你其實希望得到他/她的陪伴。當雙方表達和接收愛的方式不同,關係的滿足度會因而減低。美國婚姻家庭輔導專家Gary Chapman提出了一個有關表達愛的方式的概念,收錄在其著作《愛的五種語言》(The Five Love Languages)內。與人語言交流時需使用雙方皆明白的語言,避免出現無法溝通的情況。作者提出的「愛的語言」就如不同的語言,了解自己和伴侶的「愛的語言」可以知道如何和伴侶溝通,有助二人關係的發展。

 

作者指出,人表達愛意的方式─「愛的語言」大致可分為五大類,分別是:肯定的言語(Words of Affirmation)、精心時刻(Quality Time)、贈送禮物(Gifts)、服務的行動(Act of Services)和肢體接觸(Physical Touch)。一句簡單的讚美、二人共處的時間、一份小禮物、為對方打掃房間以及牽手和擁抱分別代表這五種愛的語言。

 

那麼,如果二人都傾向同一種愛的語言,是否就代表關係一定長久快樂?非也。澳洲昆士蘭大學一項相關的研究指出,二人有相同的「愛的語言」並不代表會有更滿足的關係;反而了解對方「愛的語言」,嘗試以對方偏好的方式表達愛,令對方更容易感受到愛意,才是令關係更滿足更美好的關鍵。

 

其實「愛的語言」不只適用於伴侶間,朋友及親子關係上也可應用。網上亦有不少測試「愛的語言」的資源。不妨找出自己的「語言」,學習愛與被愛,提高關係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