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毒親的禍害

參考編號: EJ20200401

  • 日期2020年4月1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 家長
  • 作者教育組 陳健怡
  • 主題 性教育, 家庭生活教育

最近因應疫情,待家的時間長了,看到孩子的不是也多了。偶而見到網民分享真實漫畫《我的家住著趕不走的怪物》,閱讀後心情沉重,重新提醒自己有關「毒親」的禍害。

 

故事記錄了作者和最親近的家人——爸爸、媽媽與妹妹一起生活的日子,有着整天喝酒而性情大變的父親、默默承受而最後選擇自殺的母親,以及裝着樂觀面對一切的妹妹,作者整個童年都被「親情」綁架,想逃卻無力離開,家庭成為了承受着痛苦的地方。家人的「毒」如何蔓延?因從小看到「媽媽只是爸爸的僕人」,作者長大後遇上會施暴的伴侶也不敢反抗,甚至會認為是自己的錯,家人釋放的「毒」,原來是會令孩子不自覺認同了「毒」是自然存在。

 

早於1989年,美國著名心理治療學家Susan Forward便提出「毒親」(toxic parents)的概念,主要是指父母利用自己的身份,以愛之名,控制或不期然迫使子女跟着自己的想法走,來達到自我滿足的效果。日本Sirabee網站曾向1371名男女進行調查,發現每六名受訪者中,就有一名表示他們認為自己是由「中毒父母」撫養。其中一位受訪者表示,由於父母過多的干預及對自己有着不能拒絕的指導,使她變得缺乏自尊、對人不信任,和不想與人發展戀愛關係。

 

這無疑是現代我們經常談的「情緒勒索」,而親人造成的情感傷害,往往是最深而且難以切割。當現在家長與子女相處時間增加,摩擦亦倍增的同時,要緊記「子女好與壞,在乎溝通與關懷」,留意與孩子對話的語氣,不要一味以家長的角度,迫使他們跟隨自己的想法。另外值得一提,談及「毒親」,日本網民隨即便聯想到「毒母」,彷彿教導及照顧子女都是媽媽的責任。但正如《怪物》作者的故事,父親的行為亦是影響她一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家長應共同肩負照顧孩子的責任,特別在疫情下,更要互相提醒和勉勵,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