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見慣不怪?

參考編號: SP20190530

  • 日期2019年5月30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家長
  • 作者教育組 陳健怡
  • 主題 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

「舅母,為甚麼星期六你會來找我?」文仔蹦蹦跳,明知故問。因為父母工作關係,文仔小時候曾與舅母同住,因此與她感情特別深厚。

 

「舅母知道你今天10歲生日,特意過來跟你慶祝。來給舅母看看有沒有長高了?」舅母抱著文仔,親暱地說。

 

「舅母,我現在是全班第二高了,你要多來帶我去做運動,讓我成為全班最高的人!」文仔伏在舅母的懷裡,撒着嬌。他真的好喜歡與舅母共聚的時光。

 

「哈哈!嘴巴那麼甜。那麼你趕快換衣服,今天舅母與爸媽帶你去沙灘玩排球,好嗎?」

 

「好呀!」文仔二話不說,趕緊回到房間,準備換上新買回來的泳裝。

 

正當文仔脫掉褲子,穿上泳褲之際,他聽到外面傳來兩下敲門聲。還未來得及應門,舅母已推門而入。

 

「傻孩子,你把外衣遺留在沙發上呢。」

 

「舅母,我正在換褲呀!」文仔看到舅母時,先呆了一下,稍稍回神便覺不妥。

 

「哈哈,怕甚麼!小時候,也是舅母幫你換片的,你忘了嗎?」

 

此時,媽媽剛好經過文仔的房間,也跟着說:「對啊!你有甚麼地方舅母沒有看過?舅母又不是別人,用不着大驚小怪吧。」

 

文仔聽到後,覺得媽媽好像說得有道理,但內心不知怎的,還是有點不舒服。

 

此時,媽媽看到文仔沒回應,便笑笑口打圓場:「好啦,好啦。那麼下次你自己鎖門,或在門口貼著『我正在換衣服』的紙條吧。」

 

 

 

 

照顧者無心,但孩子感覺有異

很多時候,當親人或照顧者無意中看到孩子的私穩部位時,均覺得不是甚麼事,早已「見慣不怪」。但認真想想,此事的重點並非家長覺得尷尬與否,而是當下被看了的孩子之感受。孩子日漸長大,尤其進入青春期,身體出現變化後,會更有保護自己的意識。即便是最親的人,亦不會希望被看到身體的私穩位置。此時,家長應尊重他們的感受,並不妨為自己的無心之失道歉,以免讓孩子日後變得容易質疑自己感覺,減低自我保護意識。

 

別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

故事尾端,媽媽請文仔日後要做好「保護自己」的措施,本無不妥,但言語間卻容易使文仔覺得是自己的過失。建議家長在提醒子女時亦應留意語氣,切忌把責任推到在孩子身上,或因急於化解尷尬場面,而只叫孩子小心,忽略了要同樣提醒舅母注意行為的責任。

 

協助和鼓勵孩子表達感受

如果小朋友年紀較小,未能完全表達自己,建議家長可嘗試引導他們表達,如問他們的感覺是妥或不妥、不喜歡的是甚麼事情等,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尊重及重視自己的感受。及後,家長可教導他們若日後遇上同樣事件,如何禮貌或簡單地向對方表達情緒,讓孩子自小知道自己有拒絕的權利,明白適時說「不」並非「不乖」,增強面對壞接觸時,說「不」的信心。

 

要孩子從小懂得保護自己,除了老師的教導,亦需要家長從生活中配合,培養他們拒絕不當接觸的能力,這樣孩子才有信心,建位愛惜身體的正面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