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性別及平等教育

參考編號: SF070409

  • 日期2007年4月9日
  • 類別 專題文章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周卉卉
  • 主題 性別角色

剛剛完成了一連幾個以「性別形象及平等」為題的教師性教育訓練,在準備及與參加的教師們互動的過程中,都不斷思索,什麼才是具性別視野的教育?除了男女要平等之類的「老土野」(當然這仍是相當重要的)之外,還包括什麼呢?而「平等」又包涵怎樣的意義?

我們平時談的「性別」(gender),並不光是指男/女的生理差異,而是指其衍生出來的社會、文化、身份、形象、建構等等的差異。無論是在家庭或學校,推行性別及平等教育,除了要了解性別的主題內容外,覺得最重要,還是要了解自己對主題的信念,及在對兒童或青少年的正式教授以外對性別主題的表現。即是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對這些主題,有什麼具體的看法及呈現。

以身體形象上舉個例子來說明;一個長得胖胖的人,身邊的好友從來不會在面前說胖,亦會有些鼓勵的話。可是每當講到公眾人物的身段,好友卻馬上刻薄起來,盡批評之能事,在她口中,長有一點贅肉的人簡直不配活下去。一方面縱了解到,好友對朋友的愛護及照顧,但同時,又怎麼可以為當事人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覺?

性別及性別平等的教育,須建基於並非只是男女平等,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及尊重,而且對社會文化多元性的了解及接納。上例的好友,雖有對朋友的體貼,卻仍在散發出對身體的單元價值:「不可以胖」,而非美及體型,各人有各人的限制及標準。這個單元價值具排他性,當抵達不了,就可以被貶抑。仔細想想,其實世界上大部份的不公允或歧視行為,皆是出於未能接受價值或文化的多元性。

故此,性別及平凡等的教育,便是透過了解、反省自己身處社會中,對性別的期望,漸漸熟悉自己的文化之餘,也了解自己的文化並非唯一,並接納他人的文化脈絡與多元價值,既可自尊自信(即使自己並非處於主流),亦能包容接納。不再只被刻板化印象(stereotyping)或偏見牽著鼻子走。

在台灣,性別的教育似乎做得比我們好。網上看見寶島的同行已將兩性教育納入了學校教育課程中。他們也把兩性教育分成了「兩性的自我瞭解」、「兩性的人我關係」及「兩性的自我突破」,三項重要主題,分為希望學生可以瞭解到在自己的成長中,性別及性別角色對自己發展造成的影響,探討性別發展與社會文化互動的關係,了解其歷史,知道發展一直下來的脈絡,而非「自有永有」的必然,還有最後的,建立和諧、尊重、平等的兩性關係。

 聽上去實在十分美好,不知道實際執行時,遇上了怎樣的困難。香港雖說是多元文化的社會,但據個人所見,包容及尊重實在非我們的強項。不知道何時,我們也可以透過教育、自省及實踐,成為一個更平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