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我從哪裡來?

參考編號: PM0803

  • 日期2008年3月1日
  • 類別 《親子便利》雜誌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家計會 教育組
  • 主題 家庭性教育

一般而言,四歲至九歲的孩子對懷孕、生育、分娩、乳房、嬰兒成長等等現象特別有興趣。「寶寶是怎樣來的?」這是很簡單的問題, 通常資料性的答覆,如「媽媽生出來的」,已足以滿足四、五歲孩子的需要,如果他想知更多,自然會再問, 或者過了一段日子會再發問,性教育在家庭中就是這麼一個自發性的、持續性的過程。

但是, 一般家長卻因這類的問題而感到困窘、不安。他們由於講述生育感到尷尬而臉紅,不知如何作答,或編造一些「觀音娘娘送來」、「石頭爆出來」、「街邊拾」、「撿回來」、「垃圾桶裡拾回來」等謊言來哄騙孩子。

如果以為反正小孩還小,什麼都不懂,那就錯了。 事實上,因為孩子尚小,認知能力有限,還不明白事物的因果關係,才會信以為真正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說,事情的因果關係是沒有邏輯的。如果得不到正確的答覆,孩子便會把日常發生的事,串連起來以配合自己的認知能力,作為解釋。試想想,原來自己是從街邊拾回來的,多麼可憐!如果爸爸媽媽生氣起來, 把自己丟回街上,怎麼辦?

對年紀稍大的孩子不易受騙,但家長的順口胡扯卻會令信用大打折扣,日後子女也不會向你提出這些「不受歡迎」的問題。好奇心不會因此而消失,於是反而會找別的途徑以求滿足。

如果家長不想放棄這項為孩子啟導疑難之重任的話,首先就要撇開禁忌,克服感情層面的障礙, 以坦誠的態度,為孩子提供真實的答案。明智的家長會把握著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動機,為孩子解釋男女身體結構的不同和獨特的功用,並且夫妻之間相愛透過性交而引致懷孕等等的事實,有機會亦可教導孩子正確的生理知識,例如男性的精子進入女性的身體後,和卵子相遇所產生的受孕過程, 同時也讓孩子明白「性交」並非表現夫妻相愛的唯一方式﹔其實,在家庭中互相專重和關懷體貼,父母有系統地作出家庭計劃和避孕的決定等等,都會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碰巧生下來的,而是經過父母慎重計劃,認真準備才被製造出來。

總之,孩子對於自己的來源問題感到好奇,是很自然的事, 這種求知慾應給予滿足和認可。隨著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 以坦誠的態度去回答孩子的問題是必須的。在這不斷的,有問有答的過程中 ,和孩子建立雙軌式的溝通關係, 有助奠定健康和客觀的性觀念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