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給性教育正名

參考編號: MP071128

  • 日期2007年11月28日
  • 類別 明報《性性相識》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李明英
  • 主題 性教育

有熱心市民致電本會,指經常推廣性教育,會誤導青少年過分重「性」,建議應傳遞「道德教育」,以抗衡青少年濫交的情。

 

感謝這名市民的來電,提醒我們要加強宣傳教育,讓大家理解何謂性教育。社會輿論對性教育固然有不同觀點,無奈大家還沒有掌握什麼是性教育。

 

很多人談性色變,當「性」字與教育聯在一起,仍然以為只教導性反應或性愛技巧,沒有給性教育正名,難怪有家長害怕孩子過早接觸「性」,以為性教育會愈教愈鼓勵。

 

性教育的內容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文化三部分,並沒有抽離道德空談,相反,注重道德思維力的鍛煉和培養,強調道德原則中的平等、尊重、不傷害他人等。

 

根據心理學家Kohlberg提出的理論,每個人的道德價值觀是隨年齡經驗的增長而逐漸發展。譬如,710歲的孩子,判斷某一行為的對與錯,是根據這行為所帶來的後果(受賞或受罰)而定;1120歲的青少年,道德標準往往受主流社會觀念影響,人云亦云;20歲以後,大部分人都有一套內在的道德觀念,用以評核是非,也會反省社會的觀念和教條。

 

因此,性教育與對道德思考及教育,並非背道而馳。要孩子逐漸成熟,能作出合乎道德的抉擇,學校和家庭就必須在不同成長階段持續提供性教育,將性問題的事實、各種選擇和後果與孩子分析,增加鍛煉道德思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