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細探兩岸性教育發展

參考編號: MP010913

  • 日期2001年9月13日
  • 類別 明報《性性相識》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李明英
  • 主題 性教育

八月底,本會代表參加了「第一屆亞洲性教育學術研討會」,簡介幼兒性教育的工作,並認識了主辦單位:「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會」的會長高德偉教授,及日本民間性教育團體「人間與性」所長高柳美知子女士;同時,亦對國內推動性教育的民情有進一步的了解。

會議地點於北京首都師範大學舉行,與會者共二百多位,大部分來自國內各省各市的性教育工作者,當中有老師、醫護人員、研究生、計生協或計生會代表。此外,台灣、泰國、菲律賓、越南等及香港的教育署也有派員出席。這一群為倡議性教育而付出的工作者,都為著共同的信念而來,在短短三天的日子裡,真誠的交流經驗和分享觀點感受,互相砥礪共勉,實在令人感動。

關於國內開展性教育的情況,原來全國各市都會根據自己的特點,嘗試在學生中開展性教育。譬如,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率先設立「性教育副修專業」,讓大學生選修;北京的宣武區,亦已經在多所學校推行了完整的性教育課程,並將性教育推進到區內各個中、小學校,同時成立了「青春健康」指導中心。在上海,「同伴」性教育模式正在幾所中學開始試點:學校首先培訓了二十多位男、女生,然後由這些學生自己設計及製作性知識宣傳資料,廣發給其他同學,校方還特別辟出教室,學生可以隨時找受過培訓的男、女生諮詢性知識或交流感受。在深圳,該市剛完成為十一所中學的700多名中學生進行性知識調查,並會推出一套全新、適用於小學至高中的性知識教材。

是次會議亦讓大家了解,原來台灣的性教育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在台灣,只要是和性教育有關的,民眾都會想起家傳互曉的「杏陵醫學基金會」。「杏陵」由吳東瀛醫師及晏涵文教授於1989年成立,前身為「家庭生活與性教育中心」。二十年前,台灣社會對性的態度仍舊是保守的,不敢說不敢教之餘且認為性是骯髒和不道德。當時僅靠一些醫師和心理學專家以演講的方式進行零星的性教育工作。「杏陵」的成立,才開始有系統的推廣性教育,範疇包括:從事研究計劃、編寫各年級性教育教學指引及補充教材、提供性治療諮商特別門診服務等;更接受行政院衛生署委託參與訓練師資,為台灣省教育廳、高雄市教師研習中心等單位,辦理各項性教育研習活動,在台灣宣導性教育工作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杏陵」以一民間機構擔負起教育改革的重大責任,而此十年的成果,是性教育能正式納入台灣國民教育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