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無性戀

參考編號: EJ20160601

  • 日期2016年6月1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余寶燕
  • 主題 性文化

我們從小知道人皆有性慾,有些人對性較好奇,如果不懂得自我調節,或會發展為對性的沉溺,難以自拔。有些人對性沒有或極少興趣,他們是無性戀者。根據心理學教授和無性戀研究專家Anthony Bogaert指出,無性戀(Asexuality)是一種傾向,而不是選擇,不存在宗教信仰因素,跟獨身或禁慾主義不一樣。無性戀者會對別人產生好感,也會談戀愛,然而他們的戀愛關係中,性不是必要的。

無性戀者常被視為等於性冷感,兩者是有分別的。他們不因為沒有性慾而感到困擾,性冷感卻是指對性接觸都感到不悅、排斥或反感,以致難以達到高潮,也感受不到性的歡愉。雖然大多數無性戀者不與他人發生性關係,但有些無性戀者會為了取悅對方而發生性行為。 美國精神病學會將無性戀從性冷感中分別出來,並指出無性戀不是疾病。

以往,沒有性趣、沒有性慾被視為美德,但在現今性慾化的社會裡,沒有性慾的人會否被視為不正常?  由於大眾對於無性戀的認知太少,他們常被認為偽善、假正經,在戀愛關係中,伴侶可能以為對方沒有性慾的表現是一種拒絕,因而覺得困擾,影響了彼此親密的關係。那他們可選擇哪些生活方式呢? 國際間最大的無性戀網路平台 Asexual Visibility and Education Network(AVEN)指出無性戀者的關係模式非常多樣化。他們當中有些人喜歡浪漫的伴侶關係,有些人滿足於親密的友誼,有些則選擇獨身。

AVEN認為人的情感依戀與生理性愛可以區分開來。情感上,一個人可以偏向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或完全沒有浪漫情感。生理上,性慾也不止是全有全無,而是有程度之分,一個人可以有極強的性慾、一般性慾、只對情感依戀對象才有性慾、或是偏向於沒有性慾。這個說法不存批判,比較人性化。人是複雜的動物,每個人的情感慾望都有其獨特而又錯綜複雜的表現,不是簡單的分類便可以區分。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很需要一個不存批判的社會空間,讓我們可以慢慢地辨識自己的情感傾向,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因為急於把自己歸類而限制了自我的發展,並嘗試接納性的更多的可能。在自主的空間裡,我們才有餘裕去掌握自己的性健康,活出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