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2017年6月22日

家計會及伙伴機構為未受到照顧婦女群組提供性健康教育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 (家計會) 今天在一場經驗分享會上,呼籲各有關社會服務界別,對於未受到照顧的婦女群組在性與生殖健康教育上的特別需要,要提高意識之餘,亦應繼續攜手合作,提升她們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質素。是次分享會, 是為一項針對不同群組的需要而定制特別的活動模式及教材,以助其跨越障礙的公益金資助試驗計劃,作出總結。

家計會執行總監范瑩孫醫生在致歡迎辭時,感謝香港公益金慷慨撥款,支持該會於2014-2017年期間,推行為期三年的有特別需要之婦女群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計劃。是次分享會由基督教靈實協會、PathFinders、青躍及香港戒毒會協辦,有超過80位參加者。

此項計劃的目的,是為五個目標婦女群組,分別為智障婦女、居港南亞裔婦女、外籍家庭傭工、濫藥婦女及性工作者,因應個別群組的需要,發展創新的活動模式及教材,協助她們掌握基本的婦女保健知識,認識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疾病的預防等。

范醫生表示:「經過三年的試驗和量度成效,我們肯定所設計的活動模式、和製作的教材教具都是有效、而且受婦女歡迎、同工亦容易應用的。」

家計會與19個伙伴機構合作,舉辦了共44場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工作坊,在39位受培訓成為朋輩義工的婦女協助下,服務了約1,000名特別需要婦女。

分享會中放映了一齣計劃紀錄短片,片中一位參加過教育工作坊的中度智障成年婦女說:「保護自己,有人摸我就要大叫,要通知姑娘。」她在示範所學到的如遇到性侵犯時,應如何處理。另一位學員 ─ 一位年僅二十多歲、在此計劃下認識到家計會節育指導及婦科檢查服務的印尼家庭傭工媽媽說:「我知道家庭計劃。我喜歡這類工作坊。」

家計會外展主任蔡琼瑩姑娘在主題分享中說:本港智障婦女人口正在面對老年化的問題,因此其更年期、骨質疏鬆及防跌等問題亦越來越受到關注,但她們的學習能力卻受著智力、感官學習及行動不便的限制。居港南亞裔婦女和外籍家庭傭工同樣遭受語言文化隔膜的阻礙,並同樣特別關注常見的婦科疾病及癌症,只是前者對避孕方法的使用較有興趣,而後者則想學習較多有關預防意外懷孕及性病感染的知識濫藥婦女和性工作者都是較易遇到意外懷孕、性傳染病及尿失禁等問題,但卻擔心受到社會標籤,因而在尋求性與生殖健康資訊和服務時會受到歧視。

蔡姑娘表示,為了照顧各群組的特別需要,這項計劃有五大特色:(1) 度身設計的活動模式及教材,例如以手工藝製作等互動的活動吸引青少女對象,以女性生殖器官圍裙來協助智障婦女明白抽象的性與生殖健康概念;(2) 與19 個服務該五個群組的伙伴機構合作;(3) 培訓朋輩婦女義工,及訓練智障人士家長及職員,協助推行計劃;(4) 聘請一位南亞裔同工以她們的語言為南亞裔婦女及傭工進行工作坊;(5) 以綜合手法,例
如在工作坊加入由義工教煮高鈣中菜的活動,以吸引外藉家庭傭工參加。

之後,屬於不同婦女群組服務界別的參加者分成五個組別,同步進行分組討論,各自集中分享和討論其服務對象的情況。分享會亦展覽了一系列特製的輔助教材套及安排了其使用方法的示範。

在總結分享會時,家計會鼓勵各伙伴機構及其他服務這些未受到照顧婦女群組的單位,繼續推行性與生殖健康教育,以及應用此項計劃發展出來的活動模式及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