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戀戀童年?

參考編號: SF070206

  • 日期2007年2月6日
  • 類別 專題文章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周卉卉
  • 主題 約會戀愛

  有趟看新聞節目,訪問一些在港的南亞青少年。當講到前程及未來的打算,竟有幾個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同時表示準備一兩年內回鄉娶妻,然後再在港工作,養妻活兒;說著同時流露出渴望、興奮及靦腆。當時心中頗為吃驚:那麼早?好一個文化的差異。也禁不住好奇:在他們社區中,早婚是否相當普遍?南亞青少年的婚戀觀是怎樣的呢?婚姻對他們而言是怎麼一回事?婚姻會是好的一步麼? 

  可是回過來看看本地的主流青少年文化,真的距離那麼遠?婚姻之於他們,或許遙不可及,但對戀愛的渴望及憧憬,還有要去實踐戀愛夢的心,卻是相若的。前陣子那針對中小學生對「拍拖」看法的電話調查,說千多名五至十五歲受訪者,有四成坦言「很想拍拖」。不少家長為此感到吃驚,但細心想想,這實非什麼新聞。同輩間聊起天來,大部份人在小學時,已有過 "" 浪漫經驗"" :或心底對某某情愫暗生,或在同學中與誰被推崇為公認的一對,或遲疑著送什麼生日禮物給對方,既可示好又不會太著跡等等。三十多年前的電影<兩小無猜>主角十二三歲也嚷著要結婚。戀愛的確存在於兒童(是的,兒童)及青少年的生活中,無論是透過實踐,或是作為生活中的話題、遐想、憧憬、目標。
 
  那家長如何是好?強權禁制?早晚嘮叨提點?放任無為而治?曾聽一位外地的性教育工作者說,她與丈夫在初中時認識並拍拖,至今已三十多年,大家都事業成功並婚姻美滿。但若她的女兒要在相同的年齡展開戀愛,她會反對,理由是認為女兒「應付不來」。這想法可以理解,卻未必實際。同時具父母及性教育工作者兩重身份,怎麼也看不透?父母的意願並不會如神行聖蹟般在子女身上無阻地得到實踐。而自己作為「既得利益者」,是否應更具一份體諒?性教育的經驗,則告訴我們純然的禁制,縱是奏一時之效,長遠來講卻可能帶來反效果,甚至傷害。
 
  父母對子女拍拖表示擔心,到底是為了什麼?不要再跳入「當然如此」的非理性必然思維中,仔細面對自己的憂慮。是怕學業事業受損?擔心感情受傷害?個性的缺憾易陷入不公平的關係?性行為及意外懷孕?戀愛比天高影響社交?金錢上沒法負擔?了解自己的真正著眼所在,再以約法三章、曉之以情、教導保護自已 、學習理財、培養負責任的態度等等逐個擊破,才最實際可行。
 
  同一個調查亦表示,近八成受訪兒童如果拍拖未必告之家人。最危險的莫過於此。一開始就持反對態度,於是敵方隱藏實力,你又如何可探測形勢以保住自家的玉瓶兒?佔了有利的軍師位置,不論什麼年齡,教導如何愛自己愛別人,子女一輩子受用,父母放下半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