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瑞典性教育:如何和年青人談性?』

參考編號: MP040906

  • 日期2004年9月6日
  • 類別 明報《性性相識》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李明英
  • 主題 性教育

『瑞典性教育:如何和年青人談性?』

重讀《可以真實感受的愛》(Love! You can really feel it, you know! - 台灣女書出版社,劉慧君譯,曾在本欄介紹),仍有深刻感受。這本由瑞典國家教育部編成的性教育教師手冊,開宗明義的表明:尊重青少年的自主、肯定性的正面力量,是瑞典性教育的基本精神。

手冊提醒我們以開放和誠懇的態度討論性的道德意義,而不是以自身的價值觀進行評判,將所有青少年對性的探索視為負面問題,或以「是非、對錯」的二元思考模式去處理;要重視每個年青人的不同成長經驗和多元文化背景。面對一些具爭議的價值,更宜保持中立的態度,好啟發年青人的個人思考及判斷。這種強調由青少年自主地作理智判斷的教育,常被詬病為價值觀念真空、沒有立場,或以為對青少年的行為採取放任態度。事實上,性教育除了提供年青人必要而完備的性知識,包括避孕、性病的防範,也教導年青人性含有責任與承擔,是當事人在充分了解下的自我規劃。

以避孕為例,即使有96%的瑞典人接受避孕,還是有些人是不接受的。所以,學校教學生避孕知識時,要讓學生知道,在瑞典約有一萬人會覺得避孕是違反上帝旨意,還是必須尊重這些人的宗教信仰及自主的決定。

又以同性戀為例:當一個青春期的孩子察覺到自己是同性戀時,他會覺得孤單或試圖隱瞞,因為同性戀在社會是一個禁忌,所以他很難認同自己。身為教師的,首先要弄清楚自己到底怎樣看待同性戀、澄清謬誤;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透同性戀是甚麼一回事,但民主的基本態度,就是能夠尊重那些與自己不同的人,不能接受人們存在的各種方式,就等於不能尊重人的平等價值,以及每個人選擇生活的權利。

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教學活動(如讓一班同學用「同性戀」這三個字來聯想、討論),亦可考慮邀請一些有經驗、受過訓練的人來討論這個話題,和學生創造對話,製造開放、且盡可能不把同性戀和異性戀當作對立的討論氣氛。當然,讓學生表達意見,創造雙向溝通氣氛,老師本身的相關知識、溝通技巧與生命經驗,都是關鍵。總言之,教師所採取的方式,應是給予這個孩子的支持,而不是把他/她推向更孤立的和更不利自我了解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