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來自父親的無力感

參考編號: SP20230720

  • 日期2023年7月20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男士 家長
  • 作者教育組 連明誥
  • 主題 家庭性教育, 性別角色, 家庭生活教育

父親節剛剛過去,不知各位父親過得如何?或許各位人父都曾想像自己想成為一位怎樣的父親,然而現實和想像往往都會有落差。最近剛好和幾位爸爸聊過天,過程中不約而同地察覺到他們對陪伴孩子的成長都有著一種無力感…究竟這是父親們的通常態,還是個別例子?不如先來看看他們的故事。

 

故事一

謝先生育有一個中二的女兒,在酒樓工作的他平均每週工作57小時,可以與女兒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平日放工回家拖著累透的身軀,亦沒太大的精力可以與女兒聊上幾句,加上女兒已經踏入青春期,即使假日亦寧願與朋友出外而不選擇跟爸爸一起過。然而,在言談間,不難發現他對女兒的愛與關心,只是他認為自己大男人一個,根本無法了解少女心事,即使自己想與女兒親近一點亦是有心無力。

 

故事二

吳先生剛剛退休,兒子已是出來社會工作的年紀。他與兒子的關係算不上很好,據他所言,這是因為在兒子成長中的大部分時間他都為了生計而不在家,即使在家中亦被生活壓垮了情緒,加上認為自己是一家之主,有甚麼不愉快的情緒或想法也不應該向家人傾訴。久而久之,與家人之間的距離愈走愈遠,而缺席了兒子的成長亦成為了他的一個遺憾。

 

故事三

黃先生是個單親爸爸,兒子準備升小三。他的工作是位保安,由於需要夜間工作,基本上與兒子在家中的時間錯開了,以至經常被兒子投訴不陪伴他,而照顧兒子的責任則落在嫲嫲身上。嫲嫲對孫子疼愛有加,管教的模式以放縱為主,只要孫子想的就會由他去。雖然黃先生不同意這樣的管教模式,但卻無力爭辯,而兒子在被放縱下亦對爸爸愈來愈沒禮貌,使他不知如何是好。

 

在香港這個急速而人口密度高的社會之下生活,相信每個人都會有一定的生活壓力。近年有不少機構都做過香港父親的壓力調查,結果發現大多數受訪的父親均表示正面對壓力,而壓力的成因多來自工作及經濟壓力、個人健康、孩子管教問題等。受傳統「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普遍家庭的經濟支柱仍然是由父親擔任。就像上面父親們的故事中都可見,男士們多因工作的緣故而影響了與親人,特別是子女的關係。在長時間工作以換取金錢支撐家庭的情況下,父親們犧牲了陪伴子女的時間,亦難以參與管教子女的過程。同時,受性別定型影響,男士們或從小被教育不可隨便哭泣,以至長大後既有機會不擅於表露感情,亦不太有動力向別人求助。遇到問題或情緒需要支援時,男士傾向會認為自己能夠解決,毋需向人求助,而社會上給父親的情緒支援亦相對較少。當男士們面對種種壓力,加上無法成為期望中的父親角色,慢慢地便會積累出一種無力感。

 

明白父親們對一個好爸爸的角色總是會有種期望,但相信期望背後都是想為了家庭和子女好。因此不用勉強自己,在自己能力範圍下做能夠做的事便可,亦可以適時依靠親人們,不論是伴侶還是其他同住家人,透過他們積極了解子女的情況和需要。不論父親還是母親甚至是子女,其實都沒有一個既定的劇本需要跟隨,每個家庭都可接各自的接受程度和需要,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相處模式。假如不習慣利用嘴巴說話、講出感受,不妨利用一些小道具,如記事簿等與子女來個隔空對話,互相分享生活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