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媽媽,就是對的嗎?

參考編號: SP20220714

  • 日期2022年7月14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家長
  • 作者教育組 陳健怡
  • 主題 性教育, 青春期, 家庭生活教育

「媽!餃子蒸好了嗎?」

「媽!幫我拿張紙巾來!」

「媽!網絡好慢,改用5G上網好嗎?」

 

自從經歷過網課日子,就讀中一的小瑜便養成了在家總是待在房間中的習慣,有時候連晚飯也只是吃幾口,便匆匆回到電腦前。瑜媽知道,「用電腦做功課」只是部分事實,究竟女兒在做甚麼?瑜媽真的好好奇。

 

今天,瑜媽乘女兒去了洗澡,偷偷地看了她的電腦。沒想到,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熟悉的社交平台,但卻完全陌生的社交帳號。「怎麼…名字是小瑜,但卻不是小瑜加我的那個帳戶?」

 

謎底不消一會便解開。

 

一個只偶然上載一些風景照和另一個經常有真實感受分享的帳號,都是小瑜在管理。瑜媽當然是跟「風景照」成為了朋友,而另一帳戶,就是小瑜用心經營的生活。看到女兒不時分享個人照,照片下的留言是「瑜姐又派福利呀」、「女神世一」、「還有更多嗎?」瑜媽便無名火起,我的女兒怎會變成這樣?

 

再看下去,是女兒經常瀏覽的照片。甚麼?全是一些女生搔首弄姿的圖片?想起早前小瑜曾表示班中有同學總是很自戀的拍照,女兒當時還說看到那同學的社交平台就感到煩厭,怎麼最後「同學」竟變成小瑜自己?

 

待小瑜洗澡完畢後,瑜媽再也按耐不住:「周希瑜,你過來!」她從房中拿出了電腦,開著那個社交媒體,「告訴我,你做錯了甚麼?」

 

面對瑜媽的突襲,小瑜看了看電腦,再看了看媽媽,便發爛地說:「你怎麼可以偷看別人的電腦?你知道甚麼是私穩嗎?」

 

「我問你,你知不知道自己做錯!」

 

「我沒有錯!我的朋友也是這樣!根本是你守舊,不懂得年輕人的玩意。」說罷,小瑜便一邊流眼淚,一邊跑回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她躲到被窩中,泣不成聲,心裡想著: 「媽媽,媽媽......媽媽,就一定是對的嗎?

 

瑜媽呆呆的坐在客廳,沒想到平時乖巧的女兒,有一天會這麼「反叛」。

 

不知如果你是故事中的瑜媽,你會怎樣做呢?

 

相信許多家長認為,要與青春期子女成為朋友的第一步,便是要追蹤他在社交平台的生活。然而,此舉家長容易重心著重了「追蹤」,而忘卻了以「社交」角度去了解孩子於網絡世界裡的一舉一動。於網絡文化中,青少年其實正不斷學習及複製當下的流行用語、玩意,並用於自己社交平台上。對他們而言,這除了是代表自己是跟在潮流的軌道上之外,也是在創作及展示個人成品、獲取成功感的地方。日常輕鬆與朋輩連繫及分享感受,孩子未必期望有家長過多的注目,因此故事中小瑜便經營了兩個社交帳戶,期望能區分與家人互動和與朋友社交的空間。

 

如家長想留意子女於社交平台上的行為,又可以怎樣?建議不如花一點時間做資料搜集,留意當下青少年正流行的事物,平日言談間跟孩子說上一些熱門話題,讓孩子主動提及他們的感受或分享他們的網絡成品。另外,家長也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變化。究竟網絡正在孩子心目中,擔當著哪一方面的角色?子女只是盲目跟隨潮流,還是從中尋找著認同感? 真正明白子女的想法,在適當的時間提出建議,才能做到以朋友角度、家長身份,陪伴著孩子走過青春期成長之路。

 

良久,瑜媽正想敲小瑜的房門,房門便打開。她們母女互相望著,終於瑜媽開口說道:「小瑜,你知不知道…其實媽媽也曾經很喜歡拍照?」小瑜忍不住笑了出來,沒想到媽媽會有這樣的開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