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我們的社會應該有怎樣的性教育?

參考編號: HKCS200803

  • 日期2008年3月20日
  • 類別 專題文章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陳潔凌
  • 主題 性教育

每當社會出現有關青少年濫交、友姦、未婚產子等新聞,傳媒及大眾愛作出這個結論:青少年愈趨性開放,性教育嚴重不足。

誠然,要了解青少年性行為現況,並不能以個別報導或社會事件來判斷,而應從較客觀的數據來分析。將青少年性行為的問題簡單理解為「性教育不足」,亦無助我們思考如何掌握青少年的需要,提供適切的性教育。

 

「青少年與性研究」

家計會自1981年開始,每五年便會進行一次全港性的「青少年與性研究」*,以了解青少年有關性方面的知識、態度、觀念,與及行為上的變化和趨勢,以及在性方面所面對的問題和需要。

2006年的研究所得,中三至中七青少年中有性交經驗的約佔總人數的11%。這數字較以往的確有上升趨勢,但相比美加及積極推動性教育的瑞典等地,仍有一段相當距離。就性態度方面,青少年對「婚前性行為」、「不註冊結婚而同居」等的接受程度,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不過,對於個別行為,例如「有多個約會對象」、「有多個性伴侶」、以至「墮胎」等的接納程度卻較從前保守。

以上資料顯示,青少年性行為及性態度並非是一面倒的開放。我們相信,香港性教育工作者過去多年來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研究發現,約六至七成受訪青少年自我評估性教育程度為足夠或非常足夠,較十年前大幅度提升;可是,同一群受訪者對部份性問題的認知仍處於低水平,能答對「在女方下一次來經前兩星期性交成孕機會」不足五成,對感染愛滋病的認識更明顯退步了。

自我認知以及實際性知識上的差異,往往妨礙青少年作出明智的性選擇,這不單增加意外懷孕及其他性風險,對青少年的成長更有深遠影響。我們必須正視青少年的性教育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切而務實的指導。

 

青少年的性教育現況

一直以來,學校性教育多集中講解男女生殖系統、青春期生理衛生常識、性侵犯及性騷擾等主題,而且多從自我保護及控制的角度入手。對於一些更敏感或切身的主題,如個人性感覺、如何處理性慾、性行為的抉擇等,往往只是輕略帶過,甚至避而不談。一些家長及學校擔心涉及「性行為」、「避孕方法」的討論,會「引起青少年的好奇及嘗試」,因此選擇迴避,甚至有學校撕走課本中的相關資料。

然而,青少年對自身成長及性感覺感到好奇是很自然的;迴避各種性議題的討論,反而增加性的神秘感,若他們不能夠、亦不被鼓勵大方從正確途徑尋求性知識,很自然的會向傳媒及互網聯等途徑去滿足性好奇,更易受良莠不齊的性資訊所誤導。一些青少年受大量傳媒甚至色情資訊的洗禮,自詡為「性專家」,習慣以不認真及獵奇的態度看待性事,對學校提供性教育自然不屑一顧。

因此,為青少年提供性教育,絕不能隔靴搔癢,必須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配合他們的成長需要。此外,性教育絕非單是生理知識的傳授,在性的課題上,思考過程是十分重要。不要以為提供知識或資訊,給予答案,青少年便會依從權威指示。他們必須經歷思考,才能學習在不同的性選擇上,為自己作出明智而負責任的決定。

總括而言,青少年性問題的癥結,往往在於性資訊氾濫,而青少年又缺乏一個健康友善的談性空間,可以了解性的意義,表達所面對的成長壓力及影響,做決定時需要考慮的角度,或發展自信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容易從傳媒中取得性資訊,卻欠缺分析及理解能力,以為自己掌握很多資料,更易草率作出高風險的決定,為個人甚至社會帶來不良後果。因此,性教育工作者為青少年提供貼身而全面的性資訊之餘,更重要是盡力建立健康和友善的談性空間,讓青少年習慣思考如何為自己進行選擇,培養良好的性態度及分析能力,從而裝備自己,應付人生不同的挑戰。


*有關「青少年與性研究2006」的詳細資料及結果,可瀏覽本會網頁:
http://www.famplan.org.hk/

 

本文曾刊於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基督教服務通訊》295期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