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之旅
參考編號: SP20250417
- 日期2025年4月17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 作者教育組 李婉嫺
- 主題 青春期, 家庭生活教育
許多青少年的家長也會發現,十三、四歲的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問他們話也不回答,家長根本無法和子女展開雙向對話,擔心彼此的隔閡會愈來愈大,影響親子關係。以下的小故事,有沒有你們一家的影子?
星期六下午,張爸難得在家陪伴家人,卻發現女兒蔚芝幾乎沒有離開過房間,眼看跟女兒打電動的計劃要落空了,心情頓感失落。隨著女兒步入青春期,發現她逐漸改變,不再像以前那樣熱情地分享學校的點滴,也甚少主動聊天,連說話也只得聊聊隻字,異常簡短。這個下午,爸媽二人特別掛念以前的那個「開籠雀」,嘗試忽略與女兒對話的沮喪經驗,東拉西扯地展開話題。
「蔚芝,最近甚少聽你講學校的事,有什麼事情發生嗎?」
「沒有啊。」
「功課方面怎麼樣,數學有沒有特別吃力?」
「還可以。」
「下個月的校際比賽準備得如何?」
「挺好的。」
爸媽無言以對,女兒根本就是話題終結者。張爸嘆了口氣,怎麼想聊個天也這樣難呢!張媽回想自己的青春期階段,試圖理解蔚芝的行為及感受,也依然感到無措。第二天正好與大哥大嫂吃飯,他們有兩個比蔚芝還要大的孩子,決定藉機向他們請教。
「我有時覺得,青春期的孩子都在經歷身份認同的探索,容易感到焦慮、壓力和孤獨。沉默可能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而非拒絕交流。」大哥說。
大嫂也點頭同意,並建議說:「可能是溝通方式的問題,我們不一定要逼迫孩子分享,而是給予安全舒適的環境,讓他們感到自在。比如,你們可以嘗試在日常生活中用行動表達支持,而不是直接問問題。」
張媽反思自己平常與女兒的溝通方法,的確會給予孩子壓力:「所以,我們要改變心態,要多關注蔚芝的情緒,提供安全的交流環境,讓她感受我們的耐心與支持。」
張爸也意識到自己的不是,不好意思地說:「我有時候的態度很權威和說教,放不下身段,可能對於蔚芝來說,我也是一個話題終結者,令她不想理睬我。」
大嫂輕輕一笑:「原來你們兩兄弟是一樣的呢!不過碰壁多了,你大哥就知道這樣不行,因為孩子都閉嘴了,根本無法溝通。對待青春期的孩子,真的要放下身段,就像對待朋友一樣,跟他們分享彼此的生活經驗和思想意見。」
「對啊,我跟孩子在溝通的路上也不是一帆風順,需要學習的還多呢。放下身段是其一,聆聽也不可忽視。有時候我會在孩子說話時打岔,又會急於給予意見,完全沒有認真聆聽。但孩子是敏感的,會在意自己說話時是否受到尊重。之後我時刻提醒自己,要專心的聆聽他們講話,讓他們切實的感受到被接納、了解和肯定。」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會變得沉默,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關愛。父母的溫柔和耐心能幫助孩子在探索自己身份的同時,感受到家庭的支持。這不僅是一場溝通的旅程,更是一場互相理解與尊重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