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教出健康的男孩

參考編號: SP20180412

  • 日期2018年4月12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家長
  • 作者教育組 周卉卉
  • 主題 家庭性教育

「嗚…..」

 

正在廚房切水果的阿明聽見四歲兒子小寧的哭聲,跑出來看個究竟。只見十歲的姨甥浩一不知所措地站在一旁,小寧則在抽泣。

 

「怎麼了?」明爸爸問。

 

「不知道……」浩一怕被大人指責,有點擔心,誇張地搖頭。

 

明爸爸轉向小寧,輕撫他的頭,問:「小寧,怎麼了?」

 

「對啊,不要哭了,醜死怪!」浩一見舅舅表現平靜,放心起來,又繼續調侃。

 

小寧聽到「醜死怪」三個字,居然停了哭泣,對着浩一瞪眼說:「小寧不醜怪!一一表哥大蝦細,才是醜死怪!」浩一想不到小寧會如此反擊,一時無從應對。

 

明爸爸慢慢問清原委,原來是表兄弟倆邊玩邊聊天,小寧說到自己的幼稚園生活,講自己最要好的同學,被浩一取笑他只跟女同學玩,說女孩悶蛋又小氣,以後小寧小心變成像女孩一樣。小寧回應說像女孩有什麼不好?浩一突然激動地說,小寧竟然這都要問,不是男孩子,是大笨蛋才對,於是把小寧氣得哭了。

 

小孩間的吵鬧戲言常常有之,本來沒什麼大不了。但這對話,卻令明爸爸想起近幾半年席捲全球的「#Me Too」反性侵犯運動。新聞及網絡上的討論,明爸爸都有細心留意。其中不少聲音說,受害人可以站出來固然勇氣可嘉,亦對性侵犯有阻嚇作用,然而從源頭減少性侵犯者,才是治本之策。超過九成的侵犯者皆是男性,於是又再有討論,社會上如何在從小的教育中,不會「無意中教出了侵犯者或騷擾者」。

 

明爸爸記得看過的文章提及,過度強調傳統的所謂「男性氣質」對男孩子的成長害多於利。作為父親及男性的長輩,最好的身教就是以身作則,真實地表現自己的情感,不要過度強化男性及女性的分別,不講侮辱女性(及其他人)的說話,而當其他貶低女性的時候,亦應即時制止。

 

對於事物及興趣,亦不是輕易都分成「男孩的」、「女孩的」的定型,同時,亦要鼓舞男孩子女孩,都跟不同性別的人都交朋友,有聊天、互動,有深入的了解,同時可避免對人的物化。

 

浩一在取笑小寧的時候,其實一方面是在以大欺小,另一方面也是在以取笑他人的方式,來獲得自己的肯定感。當大人的,要儘量幫小朋友建議健康的自我,不會不過分自卑,也不過分自大,可以按自己的步伐及喜好來與人合理相處。

 

明爸爸把剛才切好的水果端出來給大家一起吃。他問:「小寧,爸爸知道你不高興,為甚麼?」,「浩一你又為何因為小寧愛跟女同學玩而不開心?」

 

這個也是明爸爸新學來的技巧。培養一個精神健康的男孩子(其實女孩亦然),有時不用做很多,陪在孩子身邊,讓他們探索及體驗自己的情緒,給他們機會表達自己的情感,並先不要急於批判或做出評價,讓他們覺得有人願意聆聽,及表達自己的情緒是件健康正面的事,已經非常好。

 

看着滿口櫻桃的浩一及小寧,明爸爸準備跟兩個小男孩好好地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