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面對異性的不自然

參考編號: SP20171019

  • 日期2017年10月19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家長 青少年
  • 作者教育組 周卉卉
  • 主題 家庭性教育, 青春期

這天,熟悉的幾家人又約在一起,趁天氣不太熱,到郊野公園郊遊兼野餐。余爸爸發現,在登山的過程,十三歲的兒子小輝常常走在大隊的最前方,遠遠地回望大隊,當大隊伍走前,他又會急急向前,即使大家叫住他,小輝總是跟大隊保持一些距離,而不跟平日的小伙伴們走在一起。這跟平日的小輝有所不同,是怎麼一回事?余爸爸開始默默留留意。

登山完畢,終於輪到野餐時間。大家一同到一個有樹蔭的位置坐下,各家取出食物、水果分享,眾人開懷大吃。余爸爸發現,小輝跟其他男孩在一起就高談闊論,並在言談間問其他人自己剛才遙遙領先,是不是很厲害芸芸,顯然是想賣弄自己。可是,當小盈走過來把飲品遞給小輝,他遲遲疑疑才伸出手來接過。之後又有一些有女孩子加入聊天,小輝竟立刻變得訥言起來,被問兩句才訥訥地答一句,扭捏得讓人覺得好笑。

這時,余爸爸明白了,原來小輝開始「自我意識過剩」,十分想得到別人的重視,但在跟異性相處時,又過度在意而變得不自然。余爸爸笑着想起,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亦曾經歷這種有點傻氣的階段,尤其當年自己唸的是男校,對跟異性交往心中嚮往之餘,卻極不熟悉。余爸爸決定,回家後要把自己的心得跟小輝交流一下:

  • 跟人交往,無論同性異性,均不必過分拘謹
    跟人交住,貴乎自然。建議嘗試對待同性及異性時,儘量相同的心情去對待。有時候想自己有好的表現,過份拘謹卻反而顯得生硬或矯揉。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為異性,無論是友誼或是好感,都是自然而然地發展的,坦然面對就好了。
  • 學習掌握分寸
    這是人生的一個大課題。明明只是想開過玩笑,為何會被視為輕佻甚至不敬?明明心懷善意,怎麼有人反而覺得你行為過份?掌握好人與人相處的「度」,甚麼叫合適及恰當,怎樣是過了火,如何體察不同人會有何有不同的反應,作出是適的判斷及相應的行為。
  • 懂得體諒別人的感受
    學懂分寸的第一步,其實是懂得注意自己以外的人的感受,他人的看法跟自己不盡相同,了解到甚麼於行為可能會令人覺得彆扭、不舒服了,怎樣的態度、距離最舒服愉快,如何的場合會有期望的差異。多用心去觀察、多與人交流,便會慢慢擁有判斷分寸及體諒別人的能力。
  • 了解自己,不忘照顧自己
    成長期間,愛面子、要獨立、想得到認同,都是青少年「通症」。這些元素如何影響了自己?在成長的過程,對外要建立人際關係,對內是在尋找自己:我是怎樣的一個、我生活的意義為何。在建立自己的內在世界又同時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的過程,總是會有情緒的起伏,也會有碰釘出醜的時刻。這時候,懂得發洩負面情緒,懂得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