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學習背後的骨幹

參考編號: SF060701

  • 日期2006年7月1日
  • 類別 專題文章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周卉卉
  • 主題 性教育

  前些日子「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廣告播放時,聽說鬧了些小插曲;不少在父母督促溫習、作作業,或學業成績時,被小朋友一句頂過來:「求學不是求分數」。在教育理念中,求學的最底蘊,當然不是求分數,而是求學習知識、積累經驗、建立價值系統、培養品德、訓練分析思考能力及技能等等。

  朋友的兒子最近進了幼稚園。作為一位中學老師,他參觀完小朋友上課,最令他吃驚的,是全體小朋友在課堂的強大專注力。朋友得出結論,所有人都喜歡學習。令人感慨的卻是,什麼令大部份學生的學習意欲,隨著在學制內攀升而遞減?正是這觀察,引起現今對教育制度及政策的各種思考吧。而以遊戲的形式來學習,似乎已成了新趨勢,家長們希望它可令學習變得快樂、具吸引力。

  在性教育上,遊戲形式亦為重要的學習工具。性教育往往不光是資料性的東西,而是與個人的身體、生活、體驗、感受緊貼,以遊戲或虛擬實踐的方式配合,更能帶來成效。以保護自己、性騷擾及性侵犯的主題為例,在講解了認識身體及私隱部位的觀念、或性騷擾的定義後,可以玩角色扮演及場景處理的遊戲。這就如家長叫小朋友模擬迷路的應對一樣,把不同的場景及手法呈在眼前,應怎麼辦?如何處理才恰當?角色扮演令事情立體起來,學習變得互動,讓參與者有機會思考及演習,除了加強對主題的認識,「走過火警」日後遇事似乎亦可更鎮定面對。又例如對青少年性講解性行為及較安全性行為的實行,處境的處理也可以讓青少年思考自己的立場,懂見招拆招。

  但經驗告訴我們,現實生活中,對事物的反應及處理,卻往往超越「懂不懂」的層面。一個從來被教育成要聽大人的話,以馴服聽從為上的小朋友,遇到成年人(尤其性侵犯個案往往乃相熟大人所為)向自己威迫力誘,就算覺得不妥,又學習過性侵犯的處理,真的可以為自己作決定,拒絕及離開?青少年在不情願的情況下發行性行為,或在伴侶要求下,不願實施較安全性行為,很多不是沒有自己的觀點,或對性病愛滋意外懷孕無知無懼,欠的,是對自己的堅持或自愛,還有自信不足,覺得為了爭取愛,必須有所犧牲,。

  在對家長講兒童保護自己時,常常一再強調,平時要給小朋友一些作決定的機會,訓練他們相信自己,並不盲從。青少年方面,除了自己要懂分辦及作決定,並強調愛護自己、平等關係及增強信心。

  所以說,學習的形式及技巧固然重要,一向相信,在性教育,或各種教育皆然,背後的理念及其根本,才是教育的骨幹,也是最終可以使知識及信念得以發揮的最大力量。無論以什麼工具來推行教育,實行前要認真問一問,什麼真正的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