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孩子不懂保護自己?

參考編號: PM201712

  • 日期2017年12月31日
  • 類別 《學前親子》雜誌專欄
  • 對象 家長
  • 作者連明誥
  • 主題 家庭性教育, 性騷擾, 性侵犯

雯雯今年升讀小一,媽媽平日會在校巴站接她放學,但今天有事辦所以叫雯雯自己回家。雯雯在校巴站下車時經過公園,看見攀爬架便打算先玩一會兒才回家去。就在她放下了書包打算攀上攀爬架時,忽然有人在她耳邊說:「小妹妹,你不夠高玩這個,讓叔叔幫你吧!」說罷便從後抱起了她。雯雯當刻十分害怕但又不夠膽出聲,只好讓那人抱著直至攀到對面,然後便匆匆背好書包回家。

 

直到吃飯的時候,雯雯鼓氣勇氣把事情原委都告訴了爸媽。爸爸聽完之後十分氣憤,並向雯雯說:「你為什麼不直接回家,為什麼不好好保護自己隨便讓陌生人碰你? 你知不知道這樣很危險的!」雯雯心裡覺得很委屈,一時按捺不住便哭了出來。

 

社會上兒童性騷擾的個案不絕,爸爸的擔心在所難免,但是家長在教導子女保護自己的同時切忌犯了責怪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的謬誤。現時社會上時不時可以見到這種謬誤的出現,特別是性騷擾或性侵犯的案件中,大眾的輿論很多時都傾向把事件發生的責任加在受害者的身上。例如怪責強姦案的受害女生衣著暴露(當然受害者亦有可能是男性),或指出受害者不應獨自一人在深夜外出等,但這些想法往往會為受害者帶來二次傷害(secondary victimization)。家長需留意一些衝口而出的說話可能會令子女誤以為遇到這些事情是自己的責任,甚至因此而選擇不再向父母坦白。我們可以來看看媽媽對於雯雯遇到疑似性騷擾事件時又有甚麼回應:

 

媽媽伸手輕輕拍著雯雯的膊頭說:「雯雯,這不是你的錯。別人碰你而你覺得不舒服的時候可以對他說清楚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不喜歡這樣,請你放手。』但是他若繼續這樣做的話你可以嘗試向附近的人求助。記住,犯錯的是那個未詢問你意見便隨便抱你的人,向別人求助並不是一件羞恥的事,亦不需要感到尷尬,知道嗎?」

 

家長們可先與子女一起釐清性騷擾的定義,事實上它不只是指身體上的接觸,一些帶有性意識的言語、動作、甚至聲音(如吹口哨)等,只要當時人感到不愉快,都屬於性騷擾。家長可以教導子女若遇到性騷擾時拒絕的態度要明確、平靜、清楚地告知對方你的不悅,請對方尊重你。必要時應抽身離開,或利用人群力量嚇退性騷擾者。但建議各位家長可提醒子女,即使他們沒有運用適當的技巧拒絕或離開,事情的發生也不是他們的責任,以免子女自責。

 

爸爸聽完媽媽的一席話後不禁感到些少窘迫,頓時後悔剛才衝口而出說的話雖然是因為緊張女兒,卻可能傷害了她。媽媽看見爸爸的窘態,便面帶微笑地對雯雯說:「爸爸剛才只是擔心你所以語氣重了一點,你可以原諒他嗎?」雯雯拭一拭眼淚,用精靈的雙眼看著爸爸問到:「是真的嗎?」爸爸隨即點頭說:「對不起啊雯雯,但下次放學如果要到公園玩的話要跟我或媽媽先說一聲,不然我們會擔心的,知道嗎?」雯雯握起了爸爸和媽媽的手笑著說:「我知道了!」

圖片來源: 「保護自己 拼得樂: 親子學習性教育圖卡」(家計會網頁有售: https://www.famplan.org.hk/textonly/sexedu/zh/sexuality-education-resources/publications-and-teaching-materials/detail/K012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