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讓年輕人成長

參考編號: MP030107

  • 日期2003年1月7日
  • 類別 明報《性性相識》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李明英
  • 主題 約會戀愛

佛洛依德的人格發展論認為,青春期是「性的覺醒」期,青少年會開始對異性產生好奇和感興趣,對異性交往充滿憧憬及幻想,愛慕心儀的異性,也崇拜偶像人物或年長的人。基於此種心理,青少年有結交異性的需要,這是重要的成長發展任務;因此,性教育應協助年輕人提升對兩性交往以至戀愛的認知。

然而,戀愛總是家長不談、學校沒有教的一課。事實上,年輕人在兩性交往的過程總是充滿疑問,譬如說,年輕人時常弄不清自己是喜歡對方,還是愛上對方。縱使翻查中西經典,相信也難找到一個圓滿答案給自己或年輕人。只能夠說,「喜歡」是一種想要親近對方的感覺,會覺得大家個性相似(如興趣),相處愉快,又談得來和可以溝通等。

至於「愛」,學者Rubin(1970)就曾提出愛的三個成分:第一是「親和及依附的需求」:親和需求是一種想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需求;依附需求是指在嬰兒時期與重要照顧者建立起的依賴關係,這種關係也會延伸到成人的親密關係上。第二是「隨時希望幫助對方」:亦即希望對方過得快樂,而自己隨時都願意為對方提供協助。最後是「排他性和專注」:戀愛中的男女都想擁有對方全部的愛,不願跟別人分享。我們常說戀人嫉妒心特別重,這往往源於愛情中的排他性,尤其當出現競爭對手時,會感受到有威脅,甚至害怕失去所愛。

不少家長常會擔心年輕人不太會處理自己的感情,影響了心情與生活,特別學習方面。這些憂慮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不要忘記青少年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結交異性朋友或談戀愛,也是一種學習經驗:年輕人可從中了解兩性角色,學習和異性相處,亦滿足其心理上的需要,藉此發展更健全的人格。

由此看來,我們何妨秉持開放與了解的心情,關懷但不否定孩子的兩性交往或談戀愛。假如一味禁止,可能會讓子女由明轉暗,萬一遇到事情無法處理時,不會向大人求教,而導致事態更嚴重。尊重孩子,並給予他們成長的空間,適當時和孩子溝通交友戀愛的點滴,並提供自己的看法(但勿任意評價)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