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台灣通過同婚對香港之啟示

參考編號: EJ20190620

  • 日期2019年6月20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 公眾人士
  • 作者教育組 周卉卉
  • 主題 性教育, 性傾向

剛過去的517日,台灣立法院正式三讀通過,同性伴侶可以辦理結婚登記,讓台灣晉身亞洲首個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地區,而當日剛巧是國際不再恐同日。這對一海之隔的香港,實別具意義。

 

自從2001年荷蘭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以來,已陸續有不同的歐洲、美洲、太平洋地區等國家接受同性婚姻。一些港人可能只覺得這些是離自己很遠的「西方的事」。然而,當同是華人地區的台灣亦踏出此步,証明了即使是在華人社會及文化中,同性婚姻亦有實踐的可能。

 

話雖如此,反觀香港現時連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避受歧視的立法,從九十年代討論至今都未有成事。從此步伐來看,不得不承認同性平權並非香港政府重視的議題。

 

隔岸觀台灣從同性婚姻公投到合法的過程,感受到一點:問一個人同意或反對,並不一定真實反映個人的想法,皆因一旦仔細再追問,對不同性傾向議題有較深入了解的並不多。於是一句所謂的贊成為反對,可能只是被當下的氣氛或宣傳左右,未必反映出當事人的觀點。

 

作為性教育工作者,我一向相信全面的教育及知情的選擇,即是提供客觀全面的資訊,展示各方觀點,再由當事人自己作判斷或決定。無論是反同、撐同還是無感,均應建立在較充份的客觀認知上。社會步向多元是必然趨勢,當社會大眾有普遍的了解,才可在不被煽動或被鼓吹的環境下,合理地討論性傾向。

 

社會上其中一項最珍貴的資源,就是我們的青少年。青少年是我們社會的未來。本會將會於十月份舉行第七屆亞洲青少年性教育會議,主題為「性教育的挑戰:共融 ‧ 適切 ‧ 全面」,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前來討論,如何把相關議題包括性傾向,帶入青少年的性教育當中,為未來對性傾向的合理討論奠下基礎。會議詳情及報名方式,請見家計會網站:www.famplan.org.hk/ acse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