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爸爸的尾巴
參考編號: SP20250320
- 日期2025年3月20日
- 類別 親子王《親子談性樂》專欄
- 對象
- 作者教育組 梁祖詠
- 主題 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
又是一個悠閒的週末下午,兩歲多的晴晴在家中與爸爸媽媽玩玩具,家中小狗在正懶洋洋地睡午覺。忽然,晴晴望着小狗咯咯地笑起來,指着小狗道:
「爸爸、媽媽,你看!小狗有尾巴!」
爸爸媽媽也笑着回應: 「對呀,小貓小狗和其他小動物很多都有尾巴。」
晴晴望向爸爸媽媽,笑容不減,一臉天真再說:「爸爸也有尾巴!」
媽媽笑呵呵地回答道:「小動物有尾巴,但人類不一樣,我們是沒有尾巴的。」
「爸爸有尾巴。」晴晴堅定地再說一次。
當媽媽一頭霧水時,爸爸卻顯得有點哭笑不得。「晴晴今天早上推門而入……在房內見到我換衣服了…… 她一定是以為我的『那話兒』是尾巴…」爸爸說得有點吞吐。
媽媽晃然大悟地笑了起來:「所以小狗的尾巴也不是指『尾巴』,而是指…… 哈哈哈哈!爸爸以後換衣服,要多加留意門有否鎖好了!」
爸爸媽媽不能自已地笑,旁邊則坐着一臉茫然的晴晴。媽媽抺掉眼睛的淚水,抱起晴晴說:「傻孩子,爸爸是沒有尾巴的,你所指的尾巴,其實叫『陰莖』,是爸爸用作小便的地方。」
「媽媽也有尾巴嗎?」晴晴問。
媽媽驚覺原來晴晴已經到了會發現男女有別的年紀,便從書櫃中拿出早己準備好有關身體的繪本,與晴晴一同閱讀。「陰莖是男生的性器官,我們家的小狗是男生,所以牠也有陰莖。媽媽和晴晴是女生,所以不會有陰莖,我們小便的地方叫陰部。」
一旁的爸爸不由得衷心佩服媽媽對於女兒教育的「未雨綢繆」。
幼兒一般在兩歲半至三歲開始,會發展出「我是誰」的概念,他們會從日常生活及社交中發展出性別的概念,例如在幼稚園中,男生和女生會去不同的廁所、身邊的同學是穿裙子或是穿褲等。這個依靠外在特徵去認識性別、區分男女的階段會一直延至五歲左右,在這期間,孩子會認知到社會的男女刻板印象和人們對性別的期望表現。踏入六歲,孩子進入「性別恆定期」,除了確切了解自己的性別,亦能做出符合社會期望的性別角色表現。當然,在漫長的成長過程中,人們會學到和經歷更多,對性別的看法隨年月增長可能會有所不同。
那麼,孩子尚在幼兒階段的父母又可以怎樣着手性教育呢?爸爸媽媽充足的準備是在家談性的重要條件,包括保持開放的態度、建立良好溝通關係和裝備正確性知識。從小向兒女灌輸正確性知識,保持開放態度去接納「性」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經課題,在家中營造正面談性的氛圍亦有助建立良好溝通關係,例如一同閱讀關於身體或生命起源的繪本。
正面的家庭性教育就是父母能先覺察自己對談性的限制和不足,梳理出自己對孩子成長不合理的期待與約束,容讓他們有空間發展出自己的風格、氣質與能力,方能成就出發光發亮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