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孩子間的親親行為

參考編號: PM201711

  • 日期2017年11月30日
  • 類別 《學前親子》雜誌專欄
  • 對象 家長
  • 作者陳健怡
  • 主題 學校性教育, 性侵犯

夢夢今年三歲半,是個愛笑的小女孩,可愛表情經常逗得爸爸心裡甜得像吃了蜜糖一樣。有天,爸爸帶夢夢去公園玩耍,一到步便巧遇大學時期的好朋友劍雄,原來他也當爸快六年了,剛好今日休假,便與兒子到公園來個親子樂。

 

「夢夢,你去跟哥哥玩。爸爸與叔叔在這兒看著你們,好嗎?」爸爸溫柔地跟夢夢說,夢夢便乖乖地拖著哥哥的手,到遊樂場中玩最愛的滑梯。久違的再見,爸爸與劍雄談孩子經談得不亦樂乎,更說要到便利店購買雪糕,讓孩子們開心一番。在爸爸剛離開之際,劍雄便看到兒子正在親夢夢的臉頰。

 

「仔仔,你怎麼可以偷偷親夢夢?」劍雄有點不知所措,心裡盤算著如何跟夢爸說好。

「夢夢很可愛,我喜歡她。」劍雄兒子大聲的說,看著一臉天真的夢夢。

「仔仔,下次親親前,你要先得到別人的同意。我知道你喜歡夢夢,但夢夢是女孩子,男孩子是不可以隨便親女孩子呢。」劍雄急著跟兒子解釋「親臉頰」要先得對方同意,特別是女生。

 

過了一會兒,爸爸拿著雪糕回來,劍雄連番抱歉地道出兒子對夢夢的行為,爸爸自言自語地說:「這麼快就被親了?」

 

在回家途中,爸爸語重心長的說:「夢夢,如果下次有男生親你,你跟他說要先得爸爸的同意。」

夢夢:「哥哥今天親了我好幾次呢!他真的好喜歡我。」

爸爸:「是嗎?但如果每個男孩子也喜歡你,你不可能也都給他們親親吧?」

夢夢:「嗯…如果是女孩子呢?」

爸爸:「女孩子…就應該可以。」

 

孩子間的親親行為,是不時於生活中發生。在幼兒的認知裡,「親一親」是一種關懷與愛護的行為,是最直接、最有力量傳達愛的舉動。相反,他們對性別的概念比較模糊,不明白為何親親別的小朋友時,爸媽會大驚失色。故事中的劍雄,看到兒子親夢夢時,以「男女有別」的教育方式,叫兒子不要隨便做女生不喜歡的事,但這樣反而使孩子產生疑惑,不理解不論是女生或男生,我們也該尊重對方的感受,只要對方感到不舒服或不願意,就不宜隨便親臉頰,其實,別的方法如拉拉手、向對方微笑等,也可以表達友善的情感。

 

故事末端,爸爸以酸溜溜的心情,主觀地希望女兒不要讓男生亂親,這也是很多父親的寫照。但爸爸忘了女兒是被動的,而且年紀尚小,未必一定有不開心的感覺。遇上這樣的情況,爸爸可嘗試先了解孩兒的感受,並且教導他們有關「好的接觸」及「壞的接觸」,讓小朋友知道要分辨外來行為帶來的感覺,就算是同性朋友或親人做了讓自己不舒服的舉動,也是需要拒絕,或告訴父母。從小跟子女談正確性知識,可讓孩子更暸解自己,亦增進小朋友與父母之間的感情。

圖片取自:第30期《學前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