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幼兒也懂性

參考編號: MP010803

  • 日期2001年8月3日
  • 類別 明報《性性相識》專欄
  • 對象不適用
  • 作者教育組 李明英
  • 主題 性教育

美國的心理學家H. Harlow曾經在30年前進行了一個甚知名的「猴子實驗」(Monkey Experiment),以驗證早期的經驗對日後成長的影響相當深遠:他觀察到幼猴不論雌雄,都會發生類似性交的行為;假如把初生幼猴隔離半年(不接觸任何猴子),這些幼猴會出現相當嚴重的情緒障礙且成年後無法完成性交。1963年,心理學家A. Bandura 及R.H. Walters 更指出,假如幼童的父母或照料者出現「性焦慮」,幼童建立人際關係會出現不安,也特別容易對性產生罪惡感和焦慮,成年後並對初次性經驗感恐懼。

很多人以為,幼童並不懂「性」,但其實幼童也有「性意識」。著名的金賽 (Kinsey) 博士曾經在其研究報告指出,出生不久的男嬰有陰莖勃起現象,女嬰亦會有陰道分泌,都是正常及健康的身體反應。嬰兒自出生後6個月左右,用手探索其性器官的頻率更會增加。二歲至五歲是孩子好奇的高峰,對自己及別人身體充滿好奇,會出現孩子間的性遊戲或自慰行為,是成長中很正常的部份。

去年,家計會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開展為期兩年的幼兒性教育發展計劃。這大半年,本會陸續為首十間幼稚園開展了校本的教師及家長的培訓。大部份的參與者(特別是家長們,可能要貼身處理孩子性疑感的關係),都是熱心積極和好學的。唯獨最近,本會為某間幼兒園進行培訓,參與的教師反應竟出奇的冷淡,更感慨的是,教師們對性的態度極為保守:

在整天的培訓中,有教師誓死不說性器官的名稱,時常以「小便個度」、「下面」來代替陰莖、陰部。在設計「生命起源」的教學活動環節中,又有教師以聖經的「神創造了天地,又創造了人,小朋友,你就是這樣出生了!」來迴避說明「新生命是源於父母基於相愛的性行為,讓精子和卵子結合...」的事實。更有教師不停強調孩子年紀還少,他們不會出現甚麼性疑惑,不用仔細進行性教育。整個工作坊,就在談性「色變」的氣氛下無奈地完結。

近年來,社會有關性教育的討論著實不少,大部份人也能接受學校要施行性教育,但對象多針對小學階段的兒童或青少年。至於有關學前階段的性教育該如何實施,則較少人討論,亦有不少人仍然不能接受「性教育由幼兒開始」的概念。可能有人認為,兩、三歲的孩子年紀尚少,不能確定要「講幾多」才可以滿足孩子;即使對性有好奇疑惑,也容易在大人的哄騙下輕輕帶過。再者,性教育理應由家庭開始,因為幼兒和父母的關係是極為密切。(雖然事實是,很多家長因為工作關係,和孩子相處時間可能不多,幼兒很多時也會留在托兒所,或在幼稚園上課。)

看來,還不是很多家長或學前教育工作者,都能洞察幼兒心性發展的需要,以坦誠自然的態度來面對幼兒的「性成長」並進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