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生女惹的禍?

參考編號: EJ20210303

  • 日期2021年3月3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 家長 公眾人士
  • 作者教育組 周卉卉
  • 主題 性教育, 家庭生活教育

荷蘭一個超過十年、包括了兩百萬家庭的研究,發現頭胎生女兒的家庭,父母分手或離婚的機率比只有兒子或先有兒子再生女兒的家庭高。

 

原來八十年代的美國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當時的研究人員懷疑這是出於重男輕女:渴望生兒子的家庭因深深的失望導致關係破裂。然而是次荷蘭研究把這個理論推翻;當把年期也計算在內的話,頭胎生女兒家庭的離婚率,是於女兒12歲之後,始跟其他家庭出現差異。而當女兒過了19歲後,父母分開的機率又會降至和其他家庭一樣。假如因生不出兒子的失望或不滿而離婚,應很快就會分手,決計不會等上超過十年才爆發出來。

 

這個「生女兒,易離婚」的趨勢,似乎更多是因為在女兒青春期期間,父母的爭執大量增加。經歷過的家長都知道子女青春期可以是如何的難熬,但似乎,父母在女兒的成長過程,面對的歧見、困難和矛盾更多。這是到底反映了不同性別的家長對於女兒成長的期望和規管不同?還是當今的社會,因為文化環境和期許,教養一個少女要艱難得多?

 

但研究同時發現一個「亮點」,就是頭胎為女兒的家庭,若父親有姐妹一起長大的話,此家庭在女兒青春期期間的離婚率並不會增加。這項發現實有巨大啟示:如果父親有跟青少女平等相處的經驗,對她們的成長及心路有了解,家庭的矛盾就會減少。父親的個人成長經驗不可改變,但學習、溝通、了解,都可以促進整個家庭的健康與和諧。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個人意志及社會性別的期許間邊尋找自己邊長大。而想伴子女成長的家長,青春期又可以如何有效地協助自己的子女?如想了解青春成長、社會性別文化等,本會將於2021年5月29及30日於網上舉辦《第七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會議》,費用全免,誠意邀請您參與。詳情請瀏覽:www.famplan.org.hk/asrh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