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假如不幸遭受性暴力

參考編號: EJ20190925

  • 日期2019年9月25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 公眾人士
  • 作者教育組 陳健怡
  • 主題 性教育, 性騷擾, 性侵犯

上回談到性暴力的定義、以至社會傾向「責怪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 的文化。一旦不幸遭受性暴力,該怎麼辨?

 

可以的話,先找一個信任的人,陪伴自己,嘗試穩定情緒,然後尋求專業的協助。受害者當下會感到混亂及恐懼,甚或不斷重複地回想及憶述痛苦的經過,但要處理身心靈的傷害,是需要專業及有經驗的同工的支援。朋友和家人的關心固然重要,但他們亦可能受情緒主導,在一片混亂的思緒及建議中,受害者或只想到未來不知怎樣過,萌生負面甚至輕生念頭。專業的協助,有助減低日後患上創傷後遺症的機會。

 

坊間有團體提供資訊及情緒支援,例如關注婦女性暴力協會及東華三院芷若園,部分機構亦設有24小時危機熱線。本會青少年中心,為26歲以下人士提供綜合醫療和輔導服務。基於尊重受害者的意願及關注他們的感受,求助個案及受害者資料是絕對保密,希望能讓受害者在安心與舒適的情況下,得到適切的協助。

 

社會有人士質疑遭受性暴力者的沉默和沒有報案的做法。猶記得筆者曾參與「2018 亞洲性暴力研討會」,當中討論掀起香港#Metoo運動的呂麗瑤事件,了解到不少受到性暴力對待的人士,猶疑或不願報警求助的原因,除了因為會跌入「怪責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愧及難以啟齒外,繁複及不斷重複事件經過的申訴程序,亦令他們卻步和不想面對。最後,與會人士建議設立「一站式」的申訴服務,讓受害者可在一個地方會見社工、醫療團隊、接受落口供之程序,不用東奔西跑地重覆事件經過。設立「一站式」的服務仍在討論階段,無論如何,性暴力的根源和社會對性別的不平等觀念有關,要防範性暴力的發生,加強兩性平等教育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