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貼圖文化下的性教育

參考編號: EJ20190109

  • 日期2019年1月9日
  • 類別 信報《知性匯》專欄
  • 對象 教育工作者 家長
  • 作者教育組 林慶洲
  • 主題 性教育, 學校性教育, 家庭性教育

先分享最近遇上的幾件事:

一)課室裡每位同學要使用平板電腦進行遊戲,在等待活動期間,幾位學生不斷對老師拍照,取笑他在照片裡的表情;老師無法同時阻止他們,唯有在回收平板電腦時逐一刪除。

二)從網站中收到一條性問題,女生訴說自己的名字被同學使用於網絡色情小說中,故事中她被性侵及虐打,過程巨細無遺,因此感到十分困擾。

三)講座中詢問同學甚麼是戀愛暴力或性暴力,他們的回應是:不就是SM嗎?

 

WhatsApp早前加入了傳送貼圖的功能,網上教你如何快速製作貼圖的短片多不勝數;筆者身邊不少人都投入於改圖的熱情中,自己或親友的相片成為「重災區」。在開心分享的大前提下,保護別人私隱或不隨便使用他人的照片成為次要的選項,就像事件一中同學無視老師意願的表現,能夠將別人一刹那的表情捕捉著才最重要。

 

然後,這種相片將會被修改及分享。越趨個人化的製作工具簡單易用,讓同學可以更快速的獲取從創作及被關注所獲得的滿足,過程中別人的感受也是次要的選項,就像事件二般發展成欺凌的情況。被欺凌的對象無力阻止自己的影像如何被修改,例如被加上帶有性意味的內容;亦無法控制改圖在哪裡出現,甚至可以出現一直被廣傳也不知道的情況。

 

一張貼圖只求引發即時的快感,表情圖往往被視為更勝千言萬語。那麼,痛苦的表情要加上甚麼文字才會讓人印象難忘?SM這字眼不是比戀愛暴力更有趣嗎?一知半解的貼圖者遇上不求甚解的群眾,就像事件三中出現的知識誤差,只會在貼圖文化下變成常態。

 

科技的進步讓青少年更多機會成為性資訊傳播者的角色,不過更能自主亦容易變得更自我。性教育注重提升青少年的敏感度,讓年青人學會善用互聯網或社交媒體,發放正確的性知識之餘,亦重視別人的私隱,了解被欺凌與性別暴力的痛苦,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自己的力量及對別人的影響。